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3.0°C-8.0°C
澳元 : 人民币=4.82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7天前 来源: 阅读第一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举家搬迁至南半球九个月,我已经陪伴孩子在澳洲私立学校度过了三个学期。

蓝天碧海成了生活中的日常。永远干净的空气,10以下的PM2.5数值,不是没有代价的。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1

我付出的代价是,在事业黄金期,经济大环境不好的当下,放弃了一份曾让人羡慕的安稳工作。这份压力不大、平衡家庭、骑车可达、光鲜体面的外企管理层职位,在我决定为了“教育”而举家搬迁澳洲那刻起,就明白早晚要放弃。

无论是请住家阿姨全程负责家务,还是不想做饭就到处下馆子,或者是出行无脑选择五星级和商务舱,这些在上海拥有的便利和自由到澳洲不复存在。再加上放弃国内多年职场打拼积累的社会关系,光鲜的学历和工作背景全部清零,以如此大的代价,去追寻“快乐教育”,是否值得?

我目前尚无答案,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过,经历大半年的陪伴与观察,有些体会,分享给各位关注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2

放弃国内工作举家搬迁的最大原因,是希望找到真正的“快乐教育”。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3从滤镜满满到滤镜渐褪

对“澳式教育”,我经历了从一开始滤镜满满,到慢慢发现不足而滤镜渐褪,从没心没肺看孩子每日快乐上学,到“教育焦虑”再次爬上心头的过程。

刚到澳洲时,我感叹澳洲小学生真是太快乐了。极少的作业(即使有,老师也想方设法让作业更有趣,比如玩耍似的涂涂画画)、基本没有学业的压力(没有课本、没有练习册,即使有考试,结果也似乎没人在意);充满鼓励的教学环境,老师永远极尽夸张地表扬孩子,让我觉得孩子大概是神童;孩子大把的自由时间,放学后能在学校游乐场一直玩到天黑再回家,回家也可以自由自在看课外书,八点前就可以上床睡觉。

看着孩子肉眼可见地变快乐、变结实,我觉得“快乐教育”就是那么简单。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4

五年级的孩子,放学后去海边公园玩耍、爬树。和上海五年级时间不够用的孩子们形成鲜明对比。

但渐渐的,随着观察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了各种问题。感觉所谓的快乐教育背后危机四伏,焦虑又回来了。

一、澳洲升学择校同样需要过硬的学术成绩

如果希望孩子能考取教育质量更好的精英、私立学校和其奖学金,六年级的孩子需要参加考试。当然有孩子也可以凭借才艺被录取,但大多数孩子仍然需要卷学业成绩。

各州都有六年级学生参加精英学校选拔考试,笔试过了才有面试,难度不低。

有考试,就有刷题的必要性,没心没肺玩耍的代价就是无法获得一流的教育资源。这个内在逻辑,和国内升学择校,没有太大区别。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5

二、与升学压力形成反差的,是学校教育的“拉胯”

首先是学校教的内容本身就很简单,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作业完成质量、考试成绩基本不管,孩子在学校里到底学了什么,对家长而言犹如黑洞。

此外,师资力量欠理想:澳洲小学使用全科教师模式,主课老师一人负责英文、数学、科学及人文社科四门主课的教学,“你的数学大概是英文老师教的”是现实而不是笑话。孩子就曾回家告诉我,“老师也不知道DM(分米)和CM(厘米)怎么换算,当场谷歌查询”。

学校教育和选拔性考试中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只有课外补习班及家长自己辅导两种方式来弥补。学校给孩子的快乐教育,事实上是把辅导孩子学业的重任转交给了家长。

三、孩子养成脆弱的“玻璃心”

“鼓励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但澳洲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发病率其实是比较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孩子被老师保护得实在太好了,整个社会对儿童都极尽保护,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身心变化、日渐加重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成长的烦恼,对变化与挑战无所适从。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6

关于澳洲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的报道屡见报端,1/3澳洲青少年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鼓励式教育、无学业压力,是不是一定就“快乐”了?

四、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双刃剑

自由的环境可能激发孩子自身驱动力,但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没有适当的约束而放飞自我。

我们都知道澳洲中学吸毒的孩子并非个案。澳洲青少年酗酒、抽烟、吸毒已是社会问题,关于此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过于宽松自由的环境,是把双刃剑,可以激发自律的孩子更加有自驱力,但也会让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走偏。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7

以上种种,难免让人心生焦虑。出国读书,本为了避开国内的卷,但事实上,世界本无“世外桃源”,到处都有竞争、挑战。出国读书似乎变成了暂时逃避现实,用孩子多几年的无忧无虑,去暂时逃避鸡娃的压力及卷不动娃的焦虑。这是不是在用今日的快乐赌孩子不确定的未来?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8

从“再度焦虑”到找到真正的“快乐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不可预测及对无法掌控孩子人生方向的无力感。

走出教育焦虑的关键,在于从心底接受孩子的未来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也并非家长可掌控。孩子才是Ta人生的舵手,家长能给予的是建议,而非干涉;是支持和鼓励,而非掌控;是爱和陪伴,而非占有。

想给孩子提供关于学习的有效建议,家长也需要做些功课。对体系、升学体系适当了解,能有效缓解自己的焦虑。我浅浅研究了一下ATAR(澳洲大学用以选拔高中毕业生的指标,可以理解为“澳洲高考”)。

先摆结论:从ATAR来看,澳洲升学与中国式高考存在共性,扎实的学术成绩是进入顶尖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敲门砖”。

但是,以ATAR为基础的澳式升学体系与中国高考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1. 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2. 有更高的容错率。

每个人生而不同,本身就不可能整齐划一;人不是机器,错误在所难免。对差异性的理解,对错误的包容,其实就是对“人”的尊重。

01尊重“差异性”

中国高考仅按文理分科,学生没有其他可选择的空间。大家都学习整齐划一的科目、参加同样内容的考试。所以,如果想在中国高考拿高分,偏科是大忌,每门学科都要极度重视,即使再不擅长,也不能放弃。

澳洲ATAR体系,则更承认差异性:学生可选择的科目一共分八个大类(英文、健康与体育、人文社科、语言、科技、数学、科学、艺术),细分为百余门课程,既有综合类(偏学术及理论)课程,也有应用类课程(偏技能应用)。

有中国考生熟悉的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更有法律、经济学、会计、食物与营养、环境科学,及电影艺术/戏剧/音乐等科目。英文大类作为学生必修的科目,也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文学习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难度。主管机构会对每门课的原始分数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即所谓的Scaling Up和Scaling Down,简单来看,较难的科目可能会被Scale Up(最终分数比实际考分高),较简单的科目可能会被Scale Down(最终分数比实际考分低)。

澳洲高考可选择的科目有上百种,甚至还有时尚、音乐、电影、戏剧等学科。

从10年级开始,学生在职业辅导老师的指引下从百余门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有优势的学科。选择5~6门综合类课程,或者4~5门综合类课程及1门应用类课程。

从百余门课程中选择5-6门课,是门技术活。选择什么课,不仅决定了高中学习内容,也直接影响ATAR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

除了学校老师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基于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和未来想发展的方向,选择主攻方向。

虽然关于选课的技巧很多,比如观察往届高分考生选什么课,选择Scale Up概率高的学科,但最重要的一定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有优势的学科。

ATAR给予考生相对自由的选择,从而能让考生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放在自己的优势学科或者兴趣学科,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有兴趣助推,学习的苦也变成了甜。

02更高的容错率

中国高考除了考试科目及内容对每个考生整齐划一,还有一个特点是容错率低。需要孩子在考试过程中“手稳”,不能有失误,竞争的惨烈,只能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如果一门课失误,可能就和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

ATAR虽然也要求考生保持良好状态取得好成绩,但因下述几方面的原因,具有更高的容错率:

首先,ATAR并非和中国高考一样“一次考试定终生”,而是根据高中阶段的校内考试成绩及12年级学期末全州统考成绩综合评定。除了数学与科学,校内考试和统考各占一半之外,其他科目都是校内考试占更大比重(校内占75%,统考仅占25%)。ATAR把压力分散到高中阶段的各次考试,对考生而言也就少了一些恐惧感。

第二,ATAR一般建议孩子们选择6门课,其中考分最低的一门不计入总分。这就给予了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一门课失误,不会直接影响全局。

第三,ATAR对于上大学虽然重要,但并非就读理想学校、专业的唯一路径。因为大学有着灵活的转专业、转学机制,即使ATAR并不理想,无法一步到位进入理想专业,也完全可以在本校选择一个要求相对更低的专业,然后通过学习期间取得较高的绩点,一年后申请转专业甚至转学校。

甚至,即使ATAR分数都不够读大学,也可以选择去Tafe读一个职业技术课程,先就业,如果日后还想进大学深造,可以再申请大学本科,此时不再需要ATAR分数了,可以凭借工作经验及其他平时成绩进行本科学位申请。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9

去年悉尼大学法律及医学录取分数线依然非常高,ATAR均为99以上(即学生领先99%以上的考生),这是非常难取得的高分。不过如果无法一步到位,不妨选择悉尼大学其他分数要求较低的专业,转专业机会并不少。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10

举个例子,以上专业至要求85的ATAR,就是个很友好的分数了。比如我女儿目前在澳洲三线城市一所并不以学术见长的私校,通常近一半学生可以拿到90以上。而在学术顶尖的私校,一半可以拿到95,全部可以达90。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11

另外,同为澳洲八大之一的昆士兰大学,ATAR要求就更低一些,如工商管理本科的最低ATAR要求74,这是个非常容易取得的成绩。澳洲转学机制比国内更成熟,可以考虑先去分数要求更低的大学,再努力争取转学去理想的大学,这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并且大学之间也会互相承认学分,对于已经修读过的课程,一般无需重复修读。

上海妈妈放弃高薪职位举家搬迁澳洲,发现“快乐教育”不止是种滤镜(组图) - 12

上图来自于昆士兰大学关于ATAR要求的网站,里面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容错率:ATAR不是通往你理想大学的唯一路径,你可以修改你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最终都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社会的容错率同样重要。

我研究澳洲法学院的招生标准时,发现对于高龄求学也非常友好。

首先,有多种路径可取得澳洲的律师资格,在职多年的人士可以申请LLB法学本科,也可以选择JD法律博士,还可以读更经济的Diploma,最终通过法律职业实践,均可取得澳洲律师资格。

换句话说,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更适合从事法律职业,那就可以大胆的申请法学院,从零开始。

其次,和其他专业一样,政府为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提供大力的学费资助,通常可减免一半学费,为希望继续深造并转行的人士扫除部分财务压力。

最后,就业市场并无年龄歧视,也并不会歧视多年在家担任全职妈妈的女士,不会抠着职场的GAP期打破砂锅问到底,大龄转专业毕业后,仍然可以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这是国内就业市场暂时无法接纳的。

综上几点,澳洲的教育及高校选拔体系更尊重人之为人的本性:每个人生来就存在差异,尊重差异是对人性的尊重;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犯错,对错误的包容性同样是对人性的尊重。

澳洲的学业压力并不会低于中国,学生同样面临“高考”压力,但“快乐教育”的本质并非拒绝学习压力,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的前提下一起探寻学习中的兴趣,允许偶尔犯错并鼓励孩子从每次错误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沿着自己的梦想努力。

一个具有自驱力的孩子,能从学习的挑战中获得成长;一个具有韧性的孩子,明白每次失败和错误都是成长的机会,并不会因为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而失去快乐。

而作为家长,无论体制外或者体制内,都应当对孩子享受快乐教育提供支持:把孩子当作一朵最美的花,做最耐心的园丁。园丁会给予花的成长需要的土壤、水、阳光,但不会把花和另外一种花比花期,比生长速度,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的生长速度,静待花开,是家长最好的修行。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Rechel-L
Rechel-L 7天前 回复
没有完美的教育体系,每个地方都会有各自的问题。
周啸青要坚忍
周啸青要坚忍 7天前 回复
才来了几天,就好像把澳洲什么都了解了一样
rebecca失
rebecca失 7天前 回复
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乡港麻甩佬
乡港麻甩佬 7天前
主要是人實在太多了,然後忽悠人去讀書,通過高考把人划分為三六九等,然後所為的高精欺負中等一級一級往下壓,草根底層避無可避,偷蒙拐騙,殺人越貨底層互害無所不用其極。
Emily51620
Emily51620 7天前 回复
就是中国人搞这些排名,在澳洲没有什么名校,就业都一样对待。
土澳居民FIMff
土澳居民FIMff 7天前
你祖上以前是洋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