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2.9°C-14.1°C
澳元 : 人民币=4.82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徽州的官员为什么跑到合肥打了这口老井?

2017-04-12 来源: 双城草堂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作者 李云胜

过去,胡大井的名字可是响当当的,去周边的三十岗、磨店、上派打听打听,老辈人没有不知道。尤其是家里种植棉花的,一年总要光顾那里几次,卖棉花、结账,一来二往熟悉得就像自家的炕头。三里庵街道二里街社居委的朱先生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述那口老井的故事,他似乎是当地的“事事通”,对周边的风物掌故了如指掌。

我们一起来到一条高楼大厦簇拥中的僻静小巷,离巷口十米处就是那口传说中的胡大井。乍一看,也就是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要是倒退几十年,那是再平常不过了。我凑近细看,井栏是红砖砌就,外面用水泥抹上厚厚的一层。探头向下一望,井壁似乎倒是有些年头了,井里面的水清粼粼的能够照见人影。
古徽州的官员为什么跑到合肥打了这口老井? - 1

朱先生解释说,这口井2010年10月刚修过,当时,井旁的下水道经常淤塞,是二里街社居委筹措的资金,重新疏浚了排水设施。

我问朱先生,听李桂芝主任在电话里介绍,胡大井已经有相当的历史了,知道具体年代吗。朱先生说,自己在这里工作已经有不少年了,听当地的老人们说,他们记事的时候这口井就存在,说它是口老井那是没有问题的。

我打破沙锅问(璺)到底,既然叫胡大井,应该这里居住的都是姓胡的人家吧?哪知朱先生笑着说,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揣测解放前这里可能像过去农村那样,一个村落里往往生活繁衍着同姓的宗族。其实不是那样,2010年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朱先生曾经留心了一下,结果发现当地姓胡的微乎其微,仅有的几户还不是原住民,都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

看来,想当然地以为这口井是从前胡姓人家挖掘的,没有一丝证据。

光阴在太阳的东升西下中流逝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演绎着井台边的故事。也许是因为年代太久的缘故,老井的传说戛然而止,于是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我在井边采访的时候,恰巧遇到这里的老居民卫大妈,她说自己就是吃这口井水长大的。卫大妈的母亲已经90多岁高龄,年轻的时候嫁到胡大井巷,那时,这里的住户是61户,外面也俗称这里为61户。

61户居住的基本上都是普通劳动者,靠手艺讨生活的居多。但不管家道殷实与否,喝的用的都是胡大井的水。“最少有100年了,因为我老母亲听上辈人说,这口井早就存在了。”卫大妈用肯定的口吻对我说。只是问到具体年代,以及这口井的来历,卫大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朱先生说,这里有一个居住了五代的原住民叫沈光义,算得上是胡大井巷的活地图了,他知道这口老井的来历。

在一幢比较陈旧的居民楼里,沈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出生于1943年,从爷爷辈开始就生活在胡大井巷。小时候,经常和大人一起到胡大井挑水。他还记得当时家里有两只大水桶,但由于胡大井的井口比较小,必须先用“小量子”提水上来,再倒进大水桶里。古徽州的官员为什么跑到合肥打了这口老井? - 2

聊到胡大井的来历,沈先生胸有成竹地说,这口井的确和姓胡的有关,但并不是合肥当地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沈先生在离胡大井不远的地方开了一爿理发店。当时有位姓蔡的老先生和沈先生的爷爷是一个辈分的,也是老少几代居住在那里的。理发店和澡堂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闲拉呱的地方。一次,蔡老先生告诉沈先生,胡大井其实早在北宋真宗年间就有了。当时有位三品的官员祖籍黟县,告老还乡时路过合肥。因为天色已晚,便投宿在此。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便给了地保一些银两,要他找人打一口井。

因为那位三品大员姓胡,这口井就命名为胡大井了。经年累月,提水绳把井栏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故事却被人们逐渐忘记,至今,知道的已经寥寥无几。

时针刚刚对准九点,胡大井旁已经有了三三两两的用户,洗菜的,洗衣服的,都是大妈级甚至奶奶级的妇女。

我问她们,家里有自来水,为什么还喜欢到这里来?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习惯了,这口井里的水甜着呢,而且冬暖夏凉,尤其是打回家去煮稀饭,连碱都不用放。据说从前胡大井的61户居民家里的孩子,从小就练就了打水的功夫,绳子一甩,“小量子”倾斜着入水,灌得满满,三下五除二就提溜上来,不晃不撒至少九成满,那叫一个骄傲。

吃这口井水的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政府收容的流浪人员。

沈先生告诉我,过去胡大井附近还有一口井,不过那是一户姓杨人家的私井,位于杨姓人家的院子里。解放初期,合肥街上有许多流浪者。人民政府为此专门在离胡大井不远处修建了一所福利院,那些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都集中在那里,由公家供给吃喝。到了上学年纪,他们被送进了附近的学校,后来又成立了福利工厂,供他们就业。福利院里有一些从小就失明的人,至今还居住在这一带。

沈先生指了指东面,拐过去就是鱼花塘,当年民政部门在那里盖了一排平房,后来陆续改成了福利工厂,包括现在的酱油厂。古徽州的官员为什么跑到合肥打了这口老井? - 3

听说解放初期的时候,那里有两多,一是草房多,二是盲人多。如今,草房早已变成了现代化的楼群,盲人兄弟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离别时,沈先生反复唠叨,现在和过去没法比,只有经过那段日子的人才有体会。

合肥过去井多,因为那时没有自来水,井水便成了重要的生活用水。如今,除了著名的“屋上井”和“廉泉”外,仍然还在使用的可能为数不多了。就是这口井,也是差点惨遭厄运。近几十年来,起码有两次风险,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建楼房,有人提议填平老井,是附近的居民拼死保护,才使老井保留下来;还有一次,一家单位的宿舍楼要把老井圈在围墙里,61户居民两次推到围墙。至今,老井旁的围墙还突出来一截,那是当时留下来的印记。

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以前的胡大井井台开阔,后来修路才成了今天的狭窄模样。文革以前,那块留下了深深绳索印的井栏还在,腰鼓形状,大概有一柞长,16公分左右。后来,那个具有文物价值的井栏被人偷了,胡大井成了一个水洞,政府部门出于安全的考虑,重新在上面砌了个井栏。

前两年,这口老井曾疏浚过一次,当时测量了一下,居然有18米深。

我给二里街社居委提了个建议,可否按照老辈人的回忆,把井栏和井台恢复旧时的模样,在旁边树上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隽刻上美丽的传说,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塑一尊那位三品胡姓大员的雕像,使胡大井成为当地的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