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6.8°C-11.2°C
澳元 : 人民币=4.83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2018-05-21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1

摘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经公众号“张宏杰”(微信ID:zhj1644)授权转载。

1

如果说曾国藩的生命动力是“成圣”,李鸿章则是“成功”。

性格坦直明快的李鸿章从不屑于掩藏自己的功名心。当年进京参加乡试的路上,他曾经赋诗说:“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词句虽然俗熟,却也明快。在他早年的诗作中,“欲封侯”“梦封侯”“登鳌顶”“入凤池”“夺龙头”“封侯相”之类的文字比比皆是。

后来朋友们在一起谈论人生志向,他说,我的梦想是拥有一座四面都是玻璃大窗的七间大厅,在里面办公:

李文忠未达时,尝与人言志,文忠曰:“吾愿得玻璃大厅事七间,明窗四启,治事其中。”厥后开府畿疆,果如所愿。一代伟人,其胸襟实有过人处。

这样的条件显然只有封疆开府的人才能享有。

曾国藩后来对他的评价当然更广为人知:“李少荃(李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也是曾国藩的弟子,字荫甫)拼命著书。”

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当初他为什么“不做翰林,做绿林”。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2

李鸿章

2

和曾国藩当初科举路上的蹭蹬不同,李鸿章可谓一帆风顺。他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安徽籍翰林,引来无数人羡慕的眼光。

按常理,他本应和曾国藩当年一样,在翰林院悠闲宁静的氛围中研究心经史,习小楷、写白折,凭考试成绩一点点升迁。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3

曾国藩

然而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安徽之后,三十一岁的李鸿章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他怂恿自己的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折,请求回乡办理团练。吕贤基遂以李鸿章“籍隶安徽,情形熟悉”,奏请他随营帮办。李鸿章与吕贤基星夜就道,从此“翰林变作绿林”。

李鸿章的部属刘秉璋的儿子刘体仁有一段流传甚广的记载,说李鸿章投笔从戎是被迫的:李鸿章本来经常替吕贤基起草奏折。有一天,李鸿章正在一家书铺里买书,听到一老乡说,安徽省城安庆已经被太平军攻陷。李鸿章为了保全家乡,遂怂恿吕贤基上奏折,讨论安徽的防务。吕贤基就说,你先起草份稿子,我看看再说。结果李鸿章写好后,已经是深夜,吕贤基已经睡了,李鸿章就直接走程序把奏折发出去了。第二天李鸿章到吕府上,听到吕家全家大哭。吕贤基跳出来对李鸿章说,你可给我惹了大祸了。皇帝干脆让我回安徽去办团练。我死也不能一个人死,我已经上奏,调你跟我一块儿去。李鸿章只好放下大好前程的翰林不干,回家办团练了。

这段记载将李鸿章主动从军写成“被人祸害”,然而事实是绝不会如此富于故事性的。因为从个性看,李鸿章绝不是一个在命运面前甘受摆布的被动之人。刘体仁说李鸿章怂恿吕贤基上奏折是在安庆失守之后,事实是早在咸丰皇帝接到安庆失守报告前七天,即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吕贤基就上了李鸿章为他草拟的《吕贤基奏陈江防吃紧请饬择要安置折》。而吕贤基奏调李鸿章偕行也不是上折子当天,乃是三天之后。正月二十五日,吕贤基奏称:“臣查有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平日俱留心武事,相应请旨饬令此四员随臣前往。”由此可见,刘体仁此文固然绘声绘色,却是靠不住的。

在清代官场,从中进士到成为封疆大吏,平均要熬上三十年左右。想要破格晋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战功。比如曾国藩的朋友江忠源本是一普通举人,因镇压农民起义被破格授为知县,又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数年之间即升为巡抚。这在承平年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李鸿章身高在一米八二到一米八五之间,眉宇间精明外露,一望而知是一个精力充沛、明敏果决之人。胡林冀和曾国藩都给他相过面。胡林翼见李鸿章一面后,就对曾国藩说:“少荃如许骨法必大阔。”相面高手曾国藩也对李鸿章说:“观阁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则筋胜于肉,似非长处玉堂鸣佩优游者。”也就是说,你的相貌和书法反映出你是能承担繁剧任务的大才,不适合长年优游于闲职。

确实,李鸿章是行动者而非思辨者。他为人直率、精力旺盛、刚强坚毅,能迅速选择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李鸿章“拼命做官”,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能力适合做官。有人攻击李鸿章“热衷仕进”,他并不否认,而是坦然地说:“今人多讳言‘热衷’二字,予独不然……仕则慕君,士人以身许国,上致下泽,事业经济皆非得君不可。”

对这样一个“热衷之人”来说,翰林院的冷板凳是很难坐稳的。因为无心研习,咸丰二年的翰林大考,李鸿章只考了二等末,差一点就要降级罚俸了。可见他对翰林这份工作远没有曾国藩那样有兴味。投笔从戎以觅封侯,显然更符合他的性格。后来他出任江苏巡抚,距中进士只有十五年,比平均速度快了一倍,正是因为他抓住了历史机遇。

3

回乡路上,李鸿章踌躇满志。

李鸿章代吕氏所写的奏折,我们今天尚可查到,主要内容是策划南京上游的江防。他提出,沿长江必须在小孤山、拦江矶等处要隘修建工事,以抵御太平军水师,确保南京之安全。陆路则应加强庐州、巢湖的防御。“江北以庐州府为最要……盖庐郡为七省都会,地势雄阔,城垣险固,江皖水陆皆恃此为屏蔽。”应派重臣在此驻守。

这道奏折反映出李鸿章平日对战守机宜确实研究得颇为深入。“……此奏,内容详尽,分析周密,反映了他对在安徽、南京一带作战已经深思熟虑,此后安徽一带作战,基本未超出该折之设想,因而迅即得到咸丰帝的批准,表明李鸿章确有杰出的经世才干。”

然而,纸上谋划虽精,并不等于实际操作也一样成功。真正接触军事之后,李鸿章才发现打仗这事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地方大吏交给他的任务和曾国藩的类似,“协办团练”。  曾国藩早就认识到体制内不可能成事,但是李鸿章没有曾国藩那样赤地立新的见识。李鸿章回到东乡故里后,招募了数百乡勇,办起了传统意义上的团练,也带着这支部队与当地土匪作战了几次。然而,团练早已经被曾国藩论证为于事无补,李鸿章又缺少实战经验,凭着血气,一味“好猛进”“浪战”,自然胜少败多,留下多次恇怯逃跑或“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后来在战场上实在混不下去,只好数度混迹于省中大员的幕府,充当他们的幕僚。

然而,李鸿章又面临着上司不和、官场倾轧的混乱局面。当时安徽统兵之帅,有巡抚李嘉端、在籍侍郎周天爵以及吕贤基三位。一省之中三帅并立,各争雄长,“事权不一”,李鸿章是吕贤基空降时带回来的人,性格坦直,又带着目空一切的京官习气,与本地官场水土难服,因此“谣诼纷纭,谤渎屡起,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

李鸿章在安徽“宛转随人”数年,不但没能建立什么功业,反而连自家老宅都没能保住。咸丰八年,庐州再次被太平军攻陷,李鸿章的祖宅被“焚毁一空”,夫人和幼子也死于此役。李鸿章如同丧家之犬,带着幸存的家人仓皇逃窜,一路心灰意冷,愁绪满怀,作诗两首,抒发心中的悲伤落寞之情:

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杯酒借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徙倚独伤神。

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出又踟蹰。

他终于明白安徽不是他的建功之所。放眼四顾,天下谁人可依?

看来只有曾国藩大营可以投奔了。

咸丰八年七月,在老宅被焚后不久,李鸿章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对自己办团练六年一无所成而深表惭愧,也表达了自己投奔湘军的意愿。他说,之所以不能建功,是因为安徽非建功之地,所从者也非建功之人,他无从学习带兵之术。从戎六年,主要工作却是案头抱书。巡抚翁同书等皆是“漠不相知之人”,因此他打算南下拜谒曾国藩,希望得到耳提面训。

李鸿章的心意表达得很明白了。

4

接到李鸿章的这封信,曾国藩喜出望外。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4

曾国藩

湘军建立之后,一直面临着“人才荒”。曾国藩以非官非绅的身份,创建这支既非正规军又非民团的军队,与体制严重不合,所以很少有在职官员主动投奔。李鸿章这样翰林出身的“伟器”到来,他当然非常高兴。更何况李鸿章还是他的门生故旧。

早在道光年间,李鸿章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就已经拜在他的门下。当时曾国藩任翰林院侍讲,在士林中颇有声望,加之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也就是同一科的进士,这在传统时代是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入京不久,李鸿章就以“年侄”身份投帖拜师。当时应试学子们组织了一个文社,请曾国藩当社长,李鸿章在家书中汇报说:“各地应举文人组织文社,于九条胡同三号,慕曾涤生夫子之名,请渠出任社长。社规每月应交文三篇,诗八首。”

李鸿章文笔出色,“每落笔,藻采纷披”,颇得曾国藩青眼。曾国藩发现这个年轻人性情直率、明敏有识,进取心极强,将来必有可观。曾国藩后来对李瀚章说:“令弟少荃,自乙、丙之际(指一八四五、一八四六年),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咸丰三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湖南、安徽两地几乎同时受命办理团练,对抗太平军。然而,与李鸿章回乡之后仓促拉起团练队伍专事浪战不同,曾国藩经过深思熟虑,创建了一支组织和作风与正规军及团练都完全不同的湘军。

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一直没有忘了远在安徽和他从事同一事业的昔日门生。咸丰三年年底,曾国藩的朋友江忠源受命担任安徽巡抚,曾国藩写信给他,大力向他推荐李鸿章:“李少泉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不久,曾国藩又写信给李鸿章,谈及自己创立湘军的动机和对李鸿章的期望。

湘军尚在创立中,曾国藩把自己的建军思想和编练心得坦诚相告,可见对李鸿章的重视。知道李鸿章此时在军事上没什么成就,曾国藩向他点明此时国家正规军已经不可指望,体制之疾已经深入膏肓,牢不可破。他劝告李鸿章仿效湘军,“束以戚氏之法”,“一洗向日营伍之陋习”,“精练淮勇”,用新法练出一支淮军来。还计划明年率湘军杀到安徽,能与李鸿章合兵一处。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5

可惜虽经曾国藩指点,李鸿章还没有认清改弦更张、脱离旧的军事体制之必要,也没有产生要追随曾国藩的想法。

说实在的,虽然拜倒在曾国藩门下,但是李鸿章从来没想到曾国藩能在军事上建大功、立大业。曾国藩做事崇尚笨拙,总是从最根本的地方着手,把地基挖到岩石层才开始建设。李鸿章则天性机敏,喜欢因事而为,追求便捷迅速。他印象中的曾国藩,是一个举止端谨、言论正大的前辈,虽然人品和学术都令人钦佩,然而头脑并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书生气又重,并不是一个能干出实事的人。所以王闿运说,李鸿章原先“于曾蔑如也”。他一直认为,在中国,真正能成事的还是他自己这样既有正经学问又有“痞子手段”的人。

所以,曾国藩率领湘军扫清湖南,收复武汉,战绩之辉煌,大出李鸿章之意料。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这个看起来恂恂如书生的曾夫子真有些常人不及的过人之处。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太平天国之乱只有靠湘军才能平定。因为曾国藩的深心道力,别树一帜,确实是他人难及的。后来到曾国藩大营后,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他与李鸿章谈起办团练之事:“初更后,与李少荃、许仙屏言团练之无益于办贼,直可尽废,如必欲团练,则不可不少假以威权。”可见李鸿章此时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

5

咸丰八年年底,李鸿章来到曾国藩幕府,师生相见,分外喜悦。

二十一天内,李鸿章的名字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出现十四次,曾国藩多次与之“久谈”,谈的都是“论江南北各路军务”“论办事大局”。可见师徒重逢后曾国藩的欣喜和他对李鸿章的重视。

李鸿章也对前途充满希望,他写了这样一首诗送给曾国藩:

九天阊阖叫能开,大地波澜挽得回。

沟壑余生千里转,沙场战骨几人埋。

风高劲草犹披拂,岁晚乔松待护培。

怀旧苍茫尝独立,眼中多少出群材。

他希望获得曾国藩的大力栽培,和曾国藩一起,挽回遍地狂澜。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6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7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8

人物 | 不做翰林做绿林: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选择投奔曾国藩? - 9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