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6.3°C-8.2°C
澳元 : 人民币=4.83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2021-09-0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现在的社会我们常说“投胎投得好就已经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了”,很多人抱怨优质的资教育都偏向有钱人家的孩子,换句话说已经“寒门难出贵子”了,个人的努力在家庭实力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这样的观念真的正确吗?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从古至今靠着个人翻身努力,白手起家的例子不在少数。或许有人觉得这只是用来鼓舞人心的模板,也有人觉得这是他们本身有着非凡的头脑,再借助着高考这座跳板才得以出人头地少数人群。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1

可是如果这样的个例放到上世纪的70年代又会怎么样呢?毕竟历史上中国的七十年代几乎贯穿在动荡岁月里,直到接近尾声的1977年才刚刚恢复了高考。对于这时候的青年来说被安排命运大过被选择的机会。

一个上山下乡当工人的时期,一个以劳动最光荣的年代,这些青年人又该如何摆脱命运的束缚呢?我们同样举2个例子,一个是高干子弟出身的孩子,一个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命运呢?或许他们的成长故事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2

普通家庭出身

梁晓声,现在是中国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他的成名代表作品有《人世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等。

梁晓声被称为是“平民代言人”,他的很多作品风格朴实,言语恳切。叙述的故事也大都以北大荒为背景,讲述了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辛酸苦辣,可却对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和他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1949年,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原来的梦想很简单,仗着自己文科成绩很好,他想考取哈尔滨师范学院,长大做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足矣。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3

只可惜岁月并没有要实现他梦想的意思。1966年初中毕业后的他再也没有书念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把他送到建设兵团去。他在北大荒整整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燃烧在这片土地上。

知青的劳作是辛苦的,但梁晓声学会了苦中作乐,空闲之余他依然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他开始尝试写文章,把自己看到了、学到的都一点点编成了故事记载了下来,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和那些年的知青岁月有关。

因为自己会写作这个特长,梁晓声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进行深造,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小说《向导》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从此梁晓声名声大噪。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4

到了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来兵团招生,因为梁晓声发表过小说所以得到了老师力荐,此后他便破格录取到复旦大学就读,之后正式开启自己的作家之路。

2019年他凭借自己的作品《人世间》吕梁文学奖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他本人在中国文坛也立下举足轻重的位置。他的故事里总是充满着正义和能量,似乎和他本人一样,从小知青成长为了一代大作家的焕然新生。

有人说他的成功是偶然,但在笔者看来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从没放下过手中的纸和笔,他靠着记录周遭的世界,靠着坚持不懈的写作,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伯乐,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5

高干子弟出身

不过差不多同一时期,比梁晓声小了近9岁叶大鹰则是另外一番生活。叶大鹰本身的家庭环境就很令人诧异,他的爷爷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而他的父亲是解放军将领叶正明。从他出生开始,他的人生便要被父辈的光环笼罩着。

1958年叶大鹰出生在长春,隔年便随着父亲工作迁居至北京。在北京他读完小学至初中的课程。1974年16岁的他被安排进工厂当工人,2年之后他又分配到上海机器厂学习钳工。

叶大鹰当然志不在此,他不希望自己一辈子就当个钳工,但也没有向他祖辈那样想着从军从政。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想当个演员,他渴望自己能站在台前,让所有人都看到他的风采。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6

1977年高考恢复后,叶大鹰第一时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却不想在复试中遭到淘汰。随后,他转去报考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培训班,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表演。

不过等他即将开启自己演员生涯时他又犹豫了。因为经过系统学习,他才发觉自身的局限性,压根吃不了演员这碗饭。难道就此放弃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吗?叶大鹰不会,他思索再三,决定改行当个导演,执导影片不一样是为了舞台而生吗?

于是他在各大剧组实习从场记做起,认认真真记录下每一个幕后工作者的步伐。1984年他再次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2年之后他从这里毕业正式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7

1988年由他执导电影处女作《大喘气》上映,这部片子由王朔操刀编剧,而他本人也参与部分编剧,该片上映后市场反响不错。叶大鹰由此可以更坚定自己导演之路了。

1996年他执导的影片《红樱桃》上映,依靠此片他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奖项。

1998年他再度凭借影片《红人恋人》继续摘得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导演这条路上叶大鹰算是站稳脚跟,从此可以越走越顺了。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8

如今的叶大鹰依旧活跃在影坛幕后,其实关于历史剧他也拍了不少,特别是提及他祖辈的事情他自然不敢懈怠,一定要经过四处求证,决不能篡改历史。而且但凡社会上有抹黑或者不尊重叶挺将军的现象出现,他一定会跳出来指责对方,以此来维护自己先辈的名誉。

作为一个烈士之后,他会气愤抹黑历史之事也是理所应当。但其实生活中的他为人相当低调,他不愿意多谈自己的身世,更不希望电影圈用“”名将后代”、“高干子弟”等称谓来称呼他。

他会选择去拍电影完全出自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他自己所有成就也皆是来自己的努力。这一切和他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和传统子承父业之说显然是毫无关系的。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9

小结:

通过以上几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七十年代的大背景下,依然有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不管他们是出身寒门也好,是高干子弟也罢,他们最大愿景都是希望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而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

当然了,这其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点是他们即便自己的梦想和现实背道而驰时,他们依然选择了苦苦守护,日复一日地把它捧在手心上。最后他们等到让它绽放光芒的那一刻。

上世纪70年代,一个高干出身,一个市井家庭,二人如何改变命运? - 10

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这样,所有人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能体现自己价值,越过自己高峰换来属于自己的成就。

所以不管是七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亦或是零零年代,总会有人带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往上冲,也总会有人放弃父母的安排去闯荡一番。更重要的是不管在哪个年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鼓励,去鼓励我们为了自己梦想而奋斗,去激励我们不要轻易选择放弃。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考上我们梦想中的学校,做上我们想从事的职业。更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别人口中最杰出的“个例”,让自己的事迹成为指导别人努力的方向。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