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4.6°C-6.7°C
澳元 : 人民币=4.86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2021-09-04 来源: 百度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 “酒足饭饱”的富足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健康生活,但事实似乎在背道而驰。

早在1917年时,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家Clive McCay首先发现:在不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限制动物的饮食摄入,能使它们的存活期明显拉长。限制百分之三十的摄入可以的生存期,换算成人类的话,意味着平均多活40岁。因而近年来的多项研究都在探索其中的真伪,不过结论似乎都指向一处:如果想要老得慢些,需适当保持饥饿。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1

一、耗时十余年,揭开“少吃久活”的秘密

此前,美科学家为探索“少吃久活”的科学性,将200只猴子分为两组:A组猴子可自主进食;B组猴子,则进行严格的控制饮食,控制在七八分饱腹。两组猴子的运动量和生活环境基本保持一致。

经过10年的观察后发现:A组猴子十年内的s亡率达百分之50,且很多都体胖多疾,肝脏脂肪比例很高;B组猴子虽到中年,但体态依旧很健硕,十年内仅s亡了12只。

如果说动物实验的数据没有办法完全站住脚跟,那通过分组控制人类饮食变量或许更具有说服力。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220名平均年龄38的参与者分为两组:要求C组的145人,每天只吃一顿;D组的75人则没有任何限制。两年后发现少吃的C组平均每年生理年龄都会年轻0.11岁,身体机制更加年轻化;而多食的D组每年的生理年龄都会老了0.71岁。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2

其实上述两个实验的关键都在于:热量限制。《nature》早在创刊150周年时筛选了过了200年所有“防老”手段后精选出7项,“热量限制”也榜上有名。它主要通过诱发细胞自噬,即年轻的细胞将老去的细胞吞噬掉,从而达到身体内部细胞的优胜劣汰。

二、53岁生物学家亲身尝试,生物年龄仅37岁?

除了实验数据外,少吃这件事其实有很多人正在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弗生物学家戴维·辛克莱。他十几年坚持做的——每天只吃一顿,他一般早上吃补剂,中午不吃,只吃晚餐。他本人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没有一根青发,生理年龄仅31.4岁,和他弟弟相比,看起来更加年轻。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3

此外,他在新书《为什么我们不必变老》(Why We Don’t Have To)中表示:他将多年的试验结果,提炼出一些我们可以为老去做的简单事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通过实验发现genad分子可以拉长百分之三十的健康存活期,他也因此被《时代100》杂志(Time 100)选为世界上蕞有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而以此为主要成分的“沐艾茵”也在富人间走红,在倞东频频售馨。他在之后发布在期刊《Cell Reports》的论文中也显示,实验室原料来自于“沐艾茵”。他的父亲也是连续多年服用上述分子,80多岁的高龄仍喜爱登山等高体力运动。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4

除了他以外,古天乐也是少吃派。他近日在公开场合分享了自己保持身材和年轻的方法:轻断食十几年。他表示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晚上6点左右吃,如果有打戏就多喝点水。50岁的他依旧看上去年轻有活力,或许和少吃有关系……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5

三、少吃或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合理膳食很重要

虽然上述研究和个体的亲身经历都指向“少吃久活”这个概念,但是每个人的个体情况不同,尤其是中老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减弱等身体机能的吸收情况下降,更容易引起营养不量等症状。如果强行尝试少吃的话,更需要注重合理膳食搭配。

此外, 民以食为天。我国地大物博,更是美食荟萃,如果单纯地依靠“少吃”这个手段来保持年轻可谓困难重重且长路漫漫。因而许多更便捷的年轻化方法层出不穷,颇受喜爱。

挨饿年轻11%?53岁哈佛生物学家坚持十多年,生物年龄仅37岁 - 6

相对而言,“少吃”需要人有很大的坚持性,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类似于如补剂等方法则更加方便,毕竟多数人还拜倒在美食裙摆下。如倞东显示:上述所提的可拉长些许健康期的补剂“沐艾茵”,连续3年独占鳌头。就连生物学家辛克莱,早饭时服用的都是 “沐艾茵”的主要成分genad。

年轻的方式或许有许多种,不管便捷与否,我们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