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5.0°C-16.5°C
澳元 : 人民币=4.78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2021-10-11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鹤唳华亭大结局

一开始接触《鹤唳华亭》,还是粉丝告诉我,里面的服装、对话、仪式很考究,出于好奇,我瞧了一下这部“考究”的剧,发现确实不错。

从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剧,我看到了一个在古代非常严肃的话题:

君权、相权和军权之间,如何相互制约、相互推动

剧中,皇帝借太子萧定权之手,先后除掉了中书令李柏舟、张陆正,完成了内收相权的任务,同时,又通过借刀暗杀顾思林、用太子的“忠”逼顾逢恩和太子自杀,完成了外收军权的任务。

剧中的结局,让我想起了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争斗,最后的胜利者却是原本看上去不起眼的李治一样。

说实话,这个结局令人惋惜,却并不令人意外。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1

【结局】

联想到历史上自秦始皇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制度以来,到康乾时期的军机处、密折制度的确立,君主集权一步步被推向了巅峰。

萧定权在“忠”和“孝”之间,选择了用“忠”帮助自己的父亲完成最后的一步——

收权

那么,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帝王们,又是如何完成加强君权的任务呢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2

【剧照】

2、君主制为何会走向专制

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韩非的观点是: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个理念,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他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为了治理好这个统一的大帝国,实施了一套配套的行政政策: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三公九卿负责坐镇中央,协助皇帝管理天下,其中左右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对皇帝命令行封驳令,也就是一票否决权。太尉负责军事,掌管全国的军事事物,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可以监察百官。

而郡县制,是秦朝用来取代周朝分封制的一种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官由官方任免,打破了血缘继承制对地方的长期统治,能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力度。

这套针对中央和地方的集权制度,成了接下来两千多年来,封建君王们的两板斧

不过,到了汉代开始,这套秦朝传下来的实施方法有点不好用了,弊端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皇帝才能不足,

丞相/外戚干政

借机把控朝政,架空皇帝;

二、宦官通过影响皇帝对大臣的印象,打压异己,达到干政的目的;

三、地方上的门阀氏族拥兵自立,不听号令,比如袁绍袁术之流。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3

【三公九卿】

这三个问题,实则上,体现出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问题,二是皇权的“保障”问题

,围绕此,后来的朝代们作出了许多改变。

3、为了加强君权,所以需要分权

唐代以前的官员,主要依靠地方推荐和官方的征召,但这两点都随着世家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由世家掌握人才的选拔权,而寒门世子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高层。

士族的发展,对于君权的限制,是一个特别值得头疼的问题,这里面考量的因素很多,最简单的便是人心、人才质量和忠诚度三点。

君主们明白,君权并不能真正永恒,自己的先祖也是从世家中走出,所以这些掌握着大权的士族们,迟早有一天也可能发动兵变。

因而,皇帝想清楚了:

要想加强君权,需要对士族分权

隋唐的时候,针对这个涉及中央、地方的集权问题,皇帝摆出了两套解决措施

“三省六部”和“科举”

制。

三省六部制度的出台,通过中书省制定

发布诏令、门下省签署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的行事,使三省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减少权臣把控朝政的可能。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4

【三省六部】

光从限制相权出发,还不够加强皇权的目的,“科举”制度才是事情的关键所在。

科举打开了被士族封闭的晋升渠道,让寒门学子也有了机会可以做官,这部分人的出现可以减少士族们在朝中做官的人数,从而减弱门阀家族在地方的影响力。

士族的问题解决了,唐朝中后期藩镇作乱的矛盾又冒出来了,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让唐朝中兴局面,再一次陷入混乱。

当初唐玄宗本想借藩镇加强国家军事实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目的倒是达到了,只是藩镇长官却在手握君权的情况下,心里有了野心。

由此,藩镇割据的乱象,几乎贯穿了唐朝中后期。

《五代论》作者更是直言:“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意识到,光是削弱君权,远远不够,怎么办呢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5

【杯酒释兵权】

第一步,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找上当初的兄弟们,与他们喝酒聊天,等到酒足饭饱,便让其他人下去,只留下将军们。

赵匡胤对他们说:“

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我如果不是依靠你们的帮助,没机会当皇帝。当我当上天子后才知道这个位置坐着很困难,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的时候快乐,我整晚躺在枕头上都不敢安心睡觉。】

大臣们闻听此言,大惊失色,询问皇帝这是怎么了。

赵匡胤回答说:我这个皇帝谁不想当呢?

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石守信,当场吓懵,我长这么大什么场面没见过,这场面真没见过……

将领们纷纷跪下,齐身说:“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6

【剧照】

话聊到这个份上,再不懂其意的话,估计也走不到这个地位,一帮老将们就在这次宴席后,移交了兵权,换赵匡胤承诺的“终其天年”“上下相安”。

但换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要想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还需要另想办法。

于是,赵匡胤便提出了第二步:

《梁溪全集》卷43《辞免知枢密院事札子》记载:“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其中,枢密院是宋代最高军事机构,三衙指的是掌管禁军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的三个机构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为了制衡军权,是让枢密院和三衙之间互相牵制。

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其负责人通常由文官负责,这是对枢密院的牵制,枢密院掌管调兵的兵符,却没有掌兵权,三衙掌管军队,却没有调兵的兵符。

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机构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便很难调动军队,这是赵匡胤从制度上确保将军想造反也没有实力造反。

同时,皇帝兼任最高军事指挥官,赵匡胤是想让自己和子孙能够拿捏住这张最重要的底牌。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7

【剧照】

完成了这两步,赵匡胤就解决了兵权问题,而第三步“

强干弱枝,内外相维

”政策一出,他所针对的便是地方势力了:

《文献通考》记载: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

强干弱枝,内外相维,指的是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很简单,首先宋朝的兵制按照战斗力排行分为四类:

禁军、厢军、乡兵和藩兵

禁军也就是直属三衙的中央军,不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是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其主要职责就是保卫京师、威慑地方。

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精锐力量就在京城,地方上的官员想造反时,就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轻重了。

而厢军、乡兵和藩兵除了装备和训练方法差之外,赵匡胤为了削弱他们战力,还采取了三种手段:

一、军队定期更换将领,且主将由文官担任,往往副将才是武官担任,而且还要设置专门的监察职位监视武官,这是为了防止将领对军队形成足够的掌控;

二、军队三年换一次驻地,往往一换就是跨省那种,这是为了让军队和地方上的百姓、官员都不熟悉;

三、军队的兵源也很特别,地方兵的兵源,往往除了服兵役的人,绝大多数士兵是遇到自然灾害才投靠军队,好找个工作养家糊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军队数量特别多,但训练和装备跟不上

从秦汉到唐宋,君主集权的方式,就是围绕在分权这一点上,其主要的手段表现在分割相权、更改兵制、更改行政区划、用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等几个方面。

从鹤唳华亭萧定权和顾逢恩自杀,谈古代皇帝如何收拢相权和军权? - 8

【剧照】

我们常说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的巅峰时期,那么明清时期的皇帝,在收拢相权和军权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4、内阁和军机处

我们之所以常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巅峰,主要体现在自胡惟庸造反,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便不用像宋唐时期一样,受到丞相制约,政令就可以直接由皇帝发布,省却了中间商。

这样做的优劣都很明显,优体现在加强了皇权统治,劣治国更依靠皇帝个人才能,如果皇帝能力不足,便容易导致朝政混乱。

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便想了个绕过“丞相”,给自己找秘书的方法,借此减轻自身的压力,这个相关机构在明代这叫内阁,清朝则叫军机处

有了秘书部门,明清时期的皇帝,在处理政事时,往往会在内阁(军机处)里讨论出结果,然后在朝会上直接发布命令。

这种手段,在解决几千年来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问题上,效果非常明显。

不过,当君主专制发展到这个阶段了,往往也意味着封建时代即将过去,民主会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史记》

【2】《资治通鉴》

【3】《明史》

【4】《清史稿》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6】《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