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10.0°C-11.2°C
澳元 : 人民币=4.86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2021-11-02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康熙在位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帝王之最,但是也由于他的超长时间待机,导致了中后期他最初所册立的太子胤礽两度被废,最终太子之位空悬,引发了诸子争夺皇位的惨剧。

说起争夺皇位那可是一个概率很低的事情,要知道康熙一生有24个长大成人的儿子,而皇位只有一个,二十四人竞争一个位置,这么低的概率还为何要去争,以他们的身份放弃继承皇位的野心,安安稳稳的享受荣华富贵,做一个富贵清闲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

在清朝皇室宗亲如果不和皇帝搞好关系,其实很难坐享荣华富贵

其实想一想如果不当皇帝能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的清闲王爷坐享荣华富贵和享清福的话,那谁还出来争位了,这就是因为在清朝王爷不好封也不好当。

先说说皇帝的儿子并不是都能当王爷,在清朝获得王爵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恩封,另一个途径则是军功。

军功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依靠战功封王列爵。恩封那就是纯看和皇帝的个人关系亲疏远近了,与皇帝关系亲密,那肯定就能获封王爵。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2

就拿支持雍正的老十三胤祥来举例子,历史上的胤祥由于在一废太子事件中失宠于康熙,所以一直到康熙去世胤祥都没获得封爵。直到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立刻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并且委以重任,这就是典型的恩封王,而胤祥获得雍正恩封就因为他对雍正继位的鼎力支持,雍正是投桃报李。

而且清朝的爵位承袭制度是世袭递降制度,每承袭一辈爵位就会降一级,直到降到对应的应得的最低爵位才会停止。比如初始爵位是亲王,那儿子一辈再承袭爵位就是郡王,以此递降,亲王爵位的后人一直降级到镇国公这一级才停止降级承袭。

在清朝只有十二家亲王获得了世袭罔替的待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铁帽子王。而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就是在死后获得了雍正特批世袭罔替的待遇,成为铁帽子王。

胤祥及其子孙后代的这一切可以说都是雍正给予的,因此想一想争位的好处,即便自己不想当皇帝,那就像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帮助老八胤禩争位这样,扶持一个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兄弟当皇帝,那不就是能享受到像胤祥及其子孙后代这样的待遇了。所以不为自己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也得拼一拼。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3

因此不是所有的皇子最终都能获封王爵,就不说康熙那些年长参与争位的皇子,就说说康熙后来的老来子,那些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在最后也没几人获封王爵。

康熙后来的老来子包括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共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中胤祎、胤祜、胤祁最终都只是贝勒爵位,胤禧在雍正时期也只是获得贝勒爵位,但是大侄子乾隆继位之后,由于胤禧善于诗词,是清代的诗词大家,与爱写诗的乾隆趣味相投,乾隆曾称赞小叔叔胤禧为“本朝诗词第一人”,因为与大侄子乾隆趣味相投,所以胤禧才在乾隆时期获封为慎郡王,而康熙最小的儿子胤祕因为年纪最小,被哥哥雍正从小当儿子一般抚养,所以雍正临终前特封胤祕为諴亲王,他才获得了王爵。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4

那当不了亲王,那当个贝勒爷也总能富贵无忧享清福吧。其实也不可能坐享富贵,清朝的皇室宗亲待遇在历史上比较低,先说说如果没有封爵的话,也就是闲散宗室在康熙和雍正时期是没有任何收入的,直到乾隆中期之后,乾隆才下旨让闲散宗室每年能领到二三十两银子的低保收入。

当然康熙的儿子肯定不会这么惨,在清朝皇帝的儿子们成年之后就要搬出皇宫分府治事,也就是自己单住了,在分府治事时,皇帝会根据对每个儿子的喜爱程度,让内务府分给他们一些产业以维持生存,这还得看皇子得不得皇帝老爹的喜爱,受宠爱的肯定会分得产业多一些,不受宠爱的那就得艰苦朴素了。

为什么说要用艰苦朴素这个词呢?因为在清朝这些皇子如果没有爵位还没有在朝廷兼领差事,光靠皇帝老爹给的产业,那他的生活比普通的民间财主好不到哪去。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5

清朝皇子的主要收入是由爵位收入、在朝廷兼职的职务收入以及内务府赏赐的产业收入三项所构成。

爵位收入就是对应的爵位所带来的收入,清朝的爵位以亲王爵位最高,收入也是最高,亲王爵位每年收入是1万两白银和1万斛禄米,这在清朝时期算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顶级收入了。其他爵位依次往下递减。

在朝廷兼职的职务收入就是在清朝近支皇室宗亲大多都得到朝廷中兼领差事,在朝廷兼职期间会获得所在职务的工资收入,这就和当官的收入类似。

还有就是内务府赏赐的产业收入,当然这只限于皇帝的儿子们,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就是皇帝直接赏赐财物和在官场上的一些灰色收入。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6

看到这么丰富的收入是不是会觉得清朝王公贝勒们挣得不少,怎么还说艰苦朴素呢?表面看似挣得多,实际上清朝的王公贝勒们开销也很大,尤其是皇子们分府治事之后。

比如被封为亲王还在朝廷兼领了职务,这个收入应该够高了吧。但是由于分府治事,王府中的花销可就多了,一个王府要养着很多人,也就是说人工开支就是非常一大笔的支出,还有内务府虽然分了产业但每年的盈利也要孝敬宫廷一部分,子女分产,家族陵寝维护,再加上清朝的王公贝勒都喜好面子,在交际应酬方面都很大手大脚,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高的开支。

所以如果皇子们分府治事之后,没有封爵,没有在朝廷兼领职务,那可就惨了。其实在清朝爵位最高的亲王,到了雍正时期给朝廷官员出台养廉银福利之后,亲王的年收入可能都不如拿了养廉银之后的地方总督或巡抚收入高。

要知道清朝的养廉银收益非常高,通常是本身职务年收入的10倍-100倍,地方巡抚的养廉银收入都是一万两银子起步,也就是说一个二品巡抚年收入都堪比亲王,总督的养廉银更是高达每年两万两。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7

而地方督抚除了养一些幕僚师爷和佣人之外,人工开支远比王府要少得多,所以清朝的王公贝勒地位很高,如果没有皇帝宠爱和赏赐,收入还真不如地方督抚。

还是拿胤祥来举例子,上面说过胤祥在一废太子时失宠于康熙,他大婚之后早已搬出皇宫分府治事,但是康熙却没有给他封爵也没让他在朝廷兼领职务,因此胤祥在康熙时期经济状况还是比较紧张。

所以雍正继位之后就化身为“扶弟魔”,他册封胤祥为怡亲王之后并加以重用后,看到胤祥为了建设国家每日每夜的苦干,于是雍正就认为胤祥在康熙时期吃得苦太多了,家中可能太清贫,得过给他钱财。

于是后来看《清史稿》和《清世宗实录》就能看到雍正经常动不动赏赐胤祥一二十万两白银的记载,而且雍正还特赐胤祥食双王俸禄待遇,看看雍正对待胤祥,动不动赏赐他能抵他一二十年收入的银子,还让他拿双份工资,这才是真正的富贵。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8

由于雍正的丰厚赏赐,加上胤祥本人非常勤俭朴素,养成了勤俭传家的家风,所以胤祥的后人即便已经不再受皇帝宠爱,一直到晚清时期胤祥家族的后人还依旧非常富有。

因此清朝的王爷除非像胤祥这样深受皇帝宠爱,被各种赏赐,否则的话,王公贝勒们如果不艰苦朴素一些可能日子过的还不如拿了高额养廉银之后的地方督抚。

所以说清朝的皇子们最后很难坐享荣华富贵,他们必须还得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比如康熙第五子恒亲王胤祺,康熙对他算是比较宠爱,在世时对他的赏赐也比较多,但是雍正继位后,虽然当初胤祺没有过多参与争位,可是由于亲弟弟老九胤禟是胤禩的铁杆支持者,因此雍正对他算是不温不火,赏赐也不如康熙时期,胤祺就得靠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胤祺的儿子弘晊也随了老爹,过日子非常精细还善于理财,胤祺去世后,雍正特许弘晊这一辈不用降级承袭爵位,直接承袭了恒亲王爵位,即便如此没有降级袭爵弘晊的日子过得依旧非常简朴,弘晊的勤俭生活作风在当时还受到了其他王公贵族的嘲讽。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9

不过后来证明了胤祺和弘晊父子非常明智了,其他王公贵族的家族大多三代之后就走窘迫衰落之地步,而胤祺这一脉的后人即便到后来只承袭了镇国公爵位还依旧家境富裕。

恒恪亲王,仁皇帝孙也。幼袭父爵。性严重俭朴,时国家殷盛,诸藩邸皆畜声伎,恢园囿,惟王崇尚儒素。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买田产屋庐,岁收其利。人以吝啬笑之,王曰:汝等何无远虑?藩邸除俸粢田产外,无他贷取之所,不于有余时积之以待后人之储,则子孙蕃衍时,将何以为析产赀也?”然诸邸以骄奢故,皆渐中落,致有不能举炊者,而王之子孙富饶如故。人始识王之先见也。

——《清史稿》

所以这些都说明皇子们想坐享荣华富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像胤祥这样能深得皇帝宠爱,或者像胤祺这样精打细算,既然都是皇子了,肯定没人愿意像胤祺这样精打细算的生活,大都想像胤祥这样坐享荣华富贵,但是别忘了胤祥可是在康熙诸子夺位中鼎力支持雍正的人,因此既然想要荣华富贵,那就还得参与到皇位之争中,即便不想当皇帝,也得帮一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兄弟当皇帝,才能确保自己子孙后代荣华富贵。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0

皇帝的兄弟们都属于对皇位有威胁的人,很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

除了不能坐享荣华富贵之外,皇帝的兄弟们本身都是皇子,他们的存在对皇帝的皇位就具有一定的威胁,很容易受到皇帝猜忌,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在清朝尤其是雍正时期对宗室的猜忌最为严格,经常雍正会找茬,因为某些小事就会把宗室皇亲要么罚俸、要么降爵,甚至夺爵圈禁起来。

比如没有参与争位的康熙第十二子胤祹,他生性比较佛系低调,没有参与争位,在康熙时期被封为贝子爵位,雍正继位后为了拉拢人心,特意将他晋升为履郡王。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1

可是晋封没多久,雍正就故意找胤祹麻烦,先是以“治事不能敬谨”为由将他又贬爵回贝子的爵位,其实这个罪名根本就不是啥大罪,就是说他办事不认真,这种事如果皇帝真的宠爱你,根本不会和你计较这些,主要还是皇帝想找你麻烦。

没多久胤祹又因为管理礼部时把雍正妃嫔的姓氏写反了,再度被雍正小题大做,将他从贝子降为镇国公。一直到雍正晚年,雍正才又恢复了胤祹履郡王的爵位。

从胤祹身上就能看出即便想安安稳稳当一个富贵王爷都不可能,因为你不受皇帝信任,被皇帝猜忌,所以皇帝动不动就得敲打敲打你。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2

还有像康熙的老来子第二十子胤祎,在康熙晚年诸子夺位时,他还是个小孩子,根本也没资格参与争位,他长大之后也没对皇位抱有过想法,只是想当一个不管世事的闲散皇子就好。

不过胤祎想不管世事那得问他哥哥雍正答应不答应,胤祎成年后雍正晋封他为贝勒,很快雍正就让胤祎兼领差事去守护康熙的景陵,要知道在深山里看护皇陵可不是好差事。

所以胤祎就称病推辞,他向雍正表达自己啥也不想干,就想在家养病。雍正就看出来胤祎根本就不是不想干这个活,于是雍正大怒,将胤祎直接从贝勒贬为辅国公。

胤祎一直到大侄子乾隆继位后才被恢复为贝勒爵位,但是乾隆又让他去给雍正守陵,胤祎这回可再也不敢推辞了,乖乖的就去了清西陵守护雍正的泰陵去了。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3

像胤祎这种情况也说明了皇子其实很艰难,皇帝让你干活,你不干不行,不干的话就说明了你不认同皇帝,你和皇帝不是一条心,你不想拥护皇帝,这是涉及到对皇权的态度问题,你藐视皇权的话,那皇帝就得整你。

但是皇帝让你干活,如果你和皇帝关系不够亲密的话,你还不能管得太宽,管得太宽了还容易引起皇帝猜忌,你是不是对皇位有想法,有什么图谋。因此皇子们在兄弟继承皇位之后,其实处境比老爹当皇帝的时候难多了。

所以康熙诸子才会如此拼命争夺皇位,康熙的那些争强好胜的儿子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力和既得利益以及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他们即便明知皇位不好争也得搏一搏。

康熙诸子为何非要争皇位,以他们的身份当个享清福的王爷不好吗? - 14

写在最后

事实证明康熙的儿子们即便不参与争位也很难做享清福的富贵王爷,而且还要小心谨慎的处事防止受到雍正的猜忌,就像胤祺和胤祹在雍正朝都活得并不轻松。

为了能保住自身的荣华富贵和权力,也为了能不让自己受皇帝猜忌和找麻烦,所以只能成为皇帝或者是与皇帝关系亲密无间的人,就像雍正和胤祥这样,只有做到雍正和胤祥这样才算是安稳富贵且无忧。

其实争夺皇位这场大戏就像是一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政治豪赌,搏一搏还有希望,如果不搏的话也很难保证自己将来能做一个富贵闲散王爷,一样要忧心皇帝对自己的猜忌,总之,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了他们很难无忧无虑安享荣华富贵的结局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