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8.7°C-10.0°C
澳元 : 人民币=4.83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2021-11-19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身蜀汉,《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曹魏虽然遭受贬斥,却是统一三国的晋朝的前身。因此,在历史上毫无话语权的东吴就必然要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大家一般都站在蜀汉的立场上,对东吴撕毁盟约,与蜀汉为敌的做法大加批判。那么,如果我们换个立场,站在东吴方面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1

一、东吴与蜀汉自相残杀是严重的战略错误。

在孙策夺取江东作为根据地之后,就锐意进取中原。他在曹操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的时候,率领军队渡江,准备攻打许都。但是在渡江的时候,孙策遭到了刺客的暗杀,不治身亡。临死前,他传位给了孙权。

孙权不负众望,他任用贤能,团结部下,迅速稳定了局势。他采纳鲁肃和甘宁的建议,对上游的荆州发动进攻,企图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但是,就在他攻破黄祖,企图进一步发展战果的时候,曹操开始插手荆州。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2

曹操先是进出淮南,逼迫孙权回师保守根本。在北方基本稳定之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由于刘表病逝,他的继承人刘琮投降了曹操。轻易得到荆州的曹操志得意满,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准备顺江而下,一举解决东南问题。

在这种危急关头,孙权力排众议,采取了联刘抗曹的方针。他派出周瑜率领的大军,与刘备一起在赤壁大败曹操。随后孙刘联军占领了荆州南部,曹操被迫退守荆州北部。在随后的岁月里,孙刘联军并肩作战,一直对曹操施加压力,使得曹军始终未能南下。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3

在当时的三方势力中,曹操的实力最强,刘备和孙权的实力较弱。刘备和孙权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才有出路。这是刘备和孙权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事实上也是如此,当孙刘两家同盟的时候,曹操不但不能打败他们,相反还遭受了很多次挫败。

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在此前,刘备在汉中之战击退曹操,还斩杀了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关羽出兵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考虑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与此同时,曹操的统治区中,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更加重了曹操的统治危机。这一切,都是基于孙刘联盟的基础造成的。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4

可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孙权却撕毁了盟约,对关羽的后方荆州发动了偷袭。孙权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引来了蜀汉的报复。在夷陵之战中,孙权虽然给刘备的蜀军以毁灭性打击,自己也付出了伤亡过万的代价。

本来就实力较弱的蜀汉和东吴,经过自相残杀的战争,实力更加削弱。这更加大了他们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在此后,虽然蜀吴再度结盟,可是他们已经不是曹魏的对手,最终先后遭到了灭亡的命运。因此,孙权破坏盟约,与蜀汉为敌,是他犯下的战略上最大错误。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5

二、东吴破坏盟约的动机。

虽然东吴破坏盟约,是战略上的错误,那么东吴为何还要饮鸩止渴,采取如此错误的举动呢?如果我们站在东吴的角度上看,分析他这么做的动机,就会发现孙权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因为事关东吴的生存,孙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首先,全据长江是东吴的战略目标。在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建议先跨有荆益,再进行北伐的之前,鲁肃就向孙权献上了《榻上策》。鲁肃建议孙权西取荆州,全据长江,然后建号帝王,北取中原。这样,双方的战略方案就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焦点就在荆州的归属上。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6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刘备集团需要占有荆州,作为西取益州的跳板。还需要占有荆州,作为北伐宛洛的出发基地。因此,刘备集团如果不修改《隆中对》的战略,是绝对不会放弃荆州的。

而东吴也需要荆州作为自己的屏障。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占有了荆州。当时虽然曹操的水军战斗力不强,可是由于地理形势的优势,就让东吴闻风丧胆,大批人企图投降。因此,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东吴必须占有荆州,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7

东吴只有占有了荆州,才能凭借长江防线防御曹魏,依靠长江三峡之险抵御蜀汉。事实证明,在东吴夺取荆州后,在夷陵之战中凭借山险击败刘备。而曹丕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也被阻止在长江之滨。曹丕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说曹魏虽有铁骑千群,也无法在长江上用武。

其次,东吴对刘备的好意遭到曲解。孙权和刘备虽然有赤壁之战的联手抗敌,也有联姻之谊,但是并不能改变双方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双方都是有志于天下的君主,都有带领自己集团发展壮大的责任。孙权在起初对刘备十分友好,那是因为他年纪轻轻,需要刘备枭雄之名的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8

孙权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本意是想拉拢刘备,加深双方的友谊。可是刘备集团却把孙夫人一行人当作异己,害怕他们在肘腋之间作乱。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暗流涌动。这中间有双方互相之间的认知不同,使得事情变得越发复杂。

刘备集团一直以正统自居。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作为自己的政治招牌,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认为东吴就是一个割据江东,没有政治目标的军事实力。因此,蜀汉君臣不自觉地认为自己高东吴一等,把东吴当成自己的下属,对他们指手画脚。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9

殊不知东吴君臣早就不以汉朝为意。在鲁肃的《榻上问策》中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汉室不可复兴,东吴应该以争夺天下为己任。试想东吴连汉献帝的朝廷都不认可,更何况刘备这样打着汉室宗亲旗号的势力呢?

东吴并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而是把他们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争夺天下的势力。而且东吴上下还认为,在赤壁之战前刘备遭受惨败,是自己出兵打败曹操,才给了刘备集团一条生路。在战后,东吴还将荆州的土地借给刘备,才使得刘备得以生存发展。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10

因此,刘备在得到益州为根据地后,就应该回报东吴的恩情,至少也要将荆州归还东吴。但是刘备不但没有归还荆州,还强词夺理的敷衍东吴。这让东吴感到刘备集团忘恩负义,不能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所以吕蒙才向孙权建议夺回荆州,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制衡蜀魏是东吴唯一的生存之道。东吴地处江东一隅,虽有江河之险,但是受制于北方和西方上游的形势,扩张困难。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实力得到发展,孙权采取了巧妙的外交策略,在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11

孙权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对曹魏和蜀汉进行制衡,联合弱者,打击强者,只有这样,才能让三方势力达到一种平衡,让东吴能够生存下去。在曹魏强盛的时候,孙权就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为此他不惜将南郡借给刘备,自己集中兵力在淮南连续发动攻势,给曹操以沉重的打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集团的势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这时,孙权的打击目标逐步转移到刘备的身上。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发动湘水之争,夺取湘水以东的荆州。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孙权就准备武力夺取荆州。他趁着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发动荆州之战夺取了荆州。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12

这是孙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出的抉择。无论曹操和刘备哪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孙权都会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孙权不可能看到哪一方做大。一旦发现哪一方的发展对自己产生了威胁,孙权就会联合另一方对其进行打击。正是因为这样,东吴才可能尽量长久的生存下去。

结语:

孙权撕毁盟约,对刘备集团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在战略上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在当时,只有两个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另一个强国,才是双方唯一的出路。孙权违背这个原则,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东吴和蜀汉都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站在孙权的立场,解读东吴败盟的动机,那是饮鸩止渴式的无奈之举 - 13

孙权发动对蜀汉战争的动机,主要还是出于自身的需要。他志在天下,有着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同时东吴上下对刘备集团忘恩负义感到愤慨,对他们失去了信任。孙权对外采取的是联合弱者对抗强者的制衡政策,因此在关羽襄樊之战取胜的关键时刻,他扶助弱势的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进攻。虽然此举是饮鸩止渴的举动,孙权也顾不得那么长远了。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