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9日 9.0°C-15.1°C
澳元 : 人民币=4.82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2022-01-1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纷繁复杂,有好人、有坏人,有人一生为了正义而战,有人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什么都可以不管。

禁毒警察不断拼搏在生死一线,为了我们的民族而战,不顾危险,而那些娱乐圈中的明星,动辄就以自己压力大的理由去吸毒,他们赚着大把的钱,吸着缉毒警察用性命都在抵制的毒品,谁是好人谁是浑蛋一目了然。

但是,除了上述这种一目了然的分界线,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尤其是在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 1

能够分辨好人坏人的似乎也只是一些小事,而这些小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领域实际上占据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如同灰度思维一般,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坏。

第一、当个体的善良不足以自保的时候

站在社会结构的角度上来看,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原则上都应该具有全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从出生起,原则是是可以被放置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的。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 2

在生活中,往往都会有人抱怨自己明明应该拼命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得不到好的成绩?为什么我为了心爱的人付出了一切,却依然得不到对方?为什么我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却依然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社会上生活的大多数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原则,很多人都具有强烈的道德感与羞耻感。

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个体本身,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成长环境给他树立起的道德观。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 3

当一个人的善良无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其道德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在之前树立起的道德观崩坏,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当中,这些无法保护自己的好人突然觉醒,认为自己应该摒弃之前的道德观,做出一些能够迎合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事情。

并且,那些道德观中认为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人,要么被保护得很好成为一个十足的好人,要么就会坏到极致。

第二、在既有的规则里失去希望

个体的性情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性情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事件的推移,个体的性情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并且善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环境给予个体的压力足够让一个人从好人变成坏人。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 4

例如菲利普·津巴多所做的“斯坦福兼监狱实验(Stanford and prison experiment)”,虽然实验本身是泯灭人性的,但是结果却也比较明确。

实验的参与者因为环境的影响,在实验被迫叫停的时候,已经成为和实验之初的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的样子。这个实验明确地证实了上述观点,善恶之间是可以在环境的影响下相互转化的。

在既有的规则中失去希望会导致个体成为彻头彻尾的坏人,既然遵守规则的自己得不到好结果,那么干脆把自己变成毫无人性,道德沦丧的人。

第三、契机式的催化剂

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能够更快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够活下来。而对于人类而言社会就是这个需要适应的环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之中,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适应。生活中如果充满了负面影响,也能够使一个人由好人变成坏人。

例如那些青少年犯,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会犯罪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追求快感,当他在学校学习,追求快感的途径全部被剥夺之后,就很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寻求所谓的内心的快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灰度思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坏蛋 - 5

这种错误的方式就是催促他们犯罪的契机式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可能是任何事物,外界的刺激、内心的痛苦,也有可能是家庭的变故或者环境的变化。

在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其实有很多,例如重组家庭中的女儿被继父强奸,就很容易诱发女儿做出杀害全家的犯罪行为。而能够促使男孩犯罪的原因则更多复杂。

总之,当一个人的三观被毁,道德感崩坏的时候,就很容易从好人变成坏人,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报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