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11.3°C-12.6°C
澳元 : 人民币=4.86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算到莫言头上了

2022-07-18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个事情,Sir 想了几天该怎么写。应该说是在想——

这还要写?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讨论这样的问题?

写了,会有用吗?

写。

无非是不想假装没有看见这个,越来越想不通的世界。

01

莫言,被骂了。

不过没有任何新鲜感,而是 " 挖坟 " 他 2005 年在中外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司马南,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严重问题。

说莫言 " 架子大 "" 很霸道 " ——

" 你凭什么说文学不能唱赞歌?"

最后表达了担忧:文学艺术连赞歌都不唱了,该变成啥样啊,痛心疾首啊。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

此人的嘴里吧,不管喷出什么都不需要惊讶。

然而这一次不同。

网友听完后炸锅了——

都。觉。得。好。有。道。理。

仿佛是一支穿云箭,那些潜藏在互联网缝隙里,窸窸窣窣的声音,一下子迎来了总爆发。

开启全面清算。

莫言小说的 " 几宗罪 "。

为什么他小说里的中国人都这么苦、人物关系这么乱?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

你说,杜甫写石壕吏,鲁迅写人血馒头,都上了教科书。

网友就说了:这可不一样,这些都是写给中国人自己看的。但莫言得过诺贝尔,他是写给西方看的!

" 一个被外国组织推出来的作家。"

" 揭露中国黑暗,只为讨好西方。"

算到莫言头上了 - 4

算到莫言头上了 - 5

你说,莫言是军队出身,80 年代就把小说登在根正苗红的《人民文学》,还拿过茅盾文学奖。

网友又说,那是当时审查不严,放过了 " 毒小说 "。

毒在哪儿?

这就要分成两派了。

一派,完全没读过书的。

"《丰乳肥臀》,书名就够恶心的。"

算到莫言头上了 - 6

另一派,假装读过的。

" 居心叵测,《丰乳肥臀》说日本军医救了三个中国人!"

算到莫言头上了 - 7

还好 Sir 读过小说。

不然还真信了这些鬼话。

日本军医干了什么呢,你自己看原文吧:

军医皱着眉头打开药包,倒提着男婴,拍打着他的后心,一直打得他发出病猫般的沙哑哭声,才把他放下。然后他又提起女婴,呱唧呱唧地拍打着,一直把她打活 …… 在日本军医救治产妇和婴儿的过程中,一位日军战地记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拍照。一个月后,这些照片作为中日亲善的证明,刊登在 ‍ 日本国的报纸上。

这里说的是日本军医引产婴儿手法残暴。

目的是为了拍宣传照,发新闻,包装自己善良的形象。

这么写有什么不可?

挖掘机专业毕业的网友们再次不屈不挠,挖出了莫言 2004 年受邀和中日代表一起到日本观光时,写的游记《北海道的人》。

表扬日本群众人美心善。

算到莫言头上了 - 8

还不是认贼作父、背弃祖宗?

" 建议全面封杀!"

算到莫言头上了 - 9

也许是 Sir 无法与时俱进。

这届网友对莫言已经有了新的昵称——

" 莫桑 "。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0

02

一个赛博牛皮癣的话题——

" 描写社会阴暗面,迎合西方的审丑心理!"

不光文学。

这也是对中国电影人的常见必答题。

从 1988 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金熊奖开始,一直到今天。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1

他们问得不累吗?

反正 Sir 看到这些话早就累了。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2

与其说是他们想不通这个问题。

不如说是他们不去想。

并且迷恋这种 " 不去想 " 的冲动和蛮横。

回到莫言的文学观,他是不允许赞美吗?

这完全是张冠李戴。

莫言说的是,文学不能成为 " 唱赞歌的工具 ",不能唱为了掩饰丑陋的虚假的赞歌。

如果一个作家不讲真话,那么这就势必要讲假话。讲假话的作家,不但对社会无益,对老百姓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

因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面。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如果有谁想用文学来粉饰现实,用作品来赞美社会,我觉得这个作品是很值得怀疑的。

莫言的童年,生活在一个说真话可能会引祸上身的年代。

从小莫言的嘴,没少因为说错(真)话而惹麻烦。

父亲怕出事,只好威胁他:" 你要是再乱说话,就像捆布鞋一样,把你的嘴给捆上。"

后来莫言选择的笔名,就是由此而来。

而一旦进入文学的领地,似乎就是对匮乏后的报复性补偿一般,莫言钟情于那些个性化的,超越集体规制的表达。

因为听过了太多赞歌。

在另一套话语中,才终于找到了欲望、人性、情感的一片喘息的空间。

这样的感觉,在刚刚走进八十年代的那群人里,尤为强烈。

贾樟柯的《站台》。

在高声喇叭里,唱的是千篇一律的慰问演出。

但在独自无人的时候,偷偷播放一首《是否》,才能泪流满面地起舞。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3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4

那么,回到莫言的作品。

他真的故意抹黑,幼稚偏激,对中国人没有丝毫赞美?

Sir 就说一部《红高粱》。

当年描写穷的乡村小说比比皆是。

为什么张艺谋独独选中这一部?

原因很简单,它说的是人穷,生命力不穷。

《红高粱》描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淳朴、粗犷的民间生活,对人的生命力和精神自由进行赞颂,呈现出一个自由张扬的民间世界,与以往农村乡土小说有很大不同。

这是一部既中国,又世界的电影。

高粱地、颠轿、酿酒、民谣 …… 这是西方人见所未见的世界。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5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6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7

电影中最鲜艳的一抹红。

是挣脱包办婚姻,渴望自由的绣花鞋。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8

是在高粱地野合,释放欲望的红棉袄。

算到莫言头上了 - 19

以及。

" 我爷爷 " 打倒日军的汽车,飞蛾扑火般的悲壮。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0

是这么一首荡气回肠,超越了种族、身份、国籍的人性讴歌。

才让《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赢得满堂喝彩,拿下第一个金熊奖。

那年,代表中国参赛的作品原本不是它。

为什么火急火燎,最后还是选择它?

因为在当局看来,《红高粱》打碎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红高粱》在讲述历史的场景和故事,但它更是借助历史的膂力来推动时代摧枯拉朽,骄傲地表达着一种向前看的勇敢的历史观。电影的无畏探索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和中国形象日益走向世界相一致,中国电影的斑斓色彩开始成为世界电影的新景观。

所谓新景观,正是意味着中国电影,终于可以不是 " 唱赞歌的工具 "。

今天,当网友费尽心思挖坟,断章取义地质疑莫言不赞美、不歌颂。

甚至推演到不爱国。

认为莫言不唱赞歌的人。

真的在乎文学和电影吗?

他们要的不是赞歌。

而是对美好、升腾、真实的文学力量,乃至对于文化与文明的仇视。

因为他们知道,在那个更高地方,恐怕难有自己的位置。

03

就在网友大规模清算莫言只暴露黑暗的时候。

有没有发现——

这两年,我们是一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都拍不出来了。

凤毛麟角到,开始集体纪念《我不是药神》上映四周年。

你说,这是资本逐利,没人愿拍吗?

Sir 倒是有另一番解读——

就算好不容易火了,又怎样呢?

还不是遭遇跟莫言一样的命运。

去年黑马《雄狮少年》。

一部被央视认证,弘扬岭南民俗,展现草根逆袭的励志动画。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1

因为主角眼睛小,所以就是丑化国人,迎合西方。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2

完全无视——

这是一个 " 丑 " 的个体,被踩到烂泥里,依然实现自我的故事。

更不必说,去理解 " 丑 " 代表的不是外貌,而是窘迫环境的外化。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3

这还是形象上的。

如果不幸还原了一点社会的瑕疵,那是更不能忍。

最近上映的《隐入尘烟》。

去年唯一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片。

刚放出预告片,就被网友抓住把柄——

" 怎么又是这种反映中国落后的故事,坚决抵制。"

可是,导演李睿珺为了贴近真实,带领剧组在西北边陲生活了十个月,海清创作角色时以一位当地老奶奶为原型,男主更是本土素人。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4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5

但不管。

你拍了落后的面貌,就算是反映现实,也还是卖惨。

入围柏林更是罪加一等——

这年头还靠外国人镀金?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6

今年口碑最好的年代剧《人世间》。

年初开播,都说演技在线、细节真实、集体破防。

讲述一家人破房搬新房,贫苦到富裕。

感人至深的平民史诗。

妥妥的 " 歌颂新生活 "。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7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8

算到莫言头上了 - 29

一听到迪士尼买下版权?

哦,跟当年莫言拿诺贝尔一个道理。

就爱揭露中国 " 又破又旧 " 呗。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0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1

且不说这些作品,本质上都是安全、正确的——

要不然怎么过的审,又怎么能卖出去?

更关键是。

这两年,我们还缺唱赞歌的电影吗?

好不容易,看到一些描述私人情感、原生家庭的电影。

哪一部不是打温情、和解的舆论安全牌?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2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3

最出格的电影,可能是《爱情神话》和《盛夏未来》了。

还敢让主角们稍微有那么一点 " 三观不正 "。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4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5

当创作者们已经如此心照不宣,如履薄冰。

还要对那些敢丑、敢穷、敢黑的电影口诛笔伐,消灭干净后又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去年 FIRST 青年电影节,发起人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一代年轻导演,已经下意识地自我审查,自除锋芒。

小心到什么程度呢?

" 床戏都少见了 "。

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家庭,关注如何与自己相处,却对集体性的公共议题选择性忽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种批判但不是批评,思辨但不是抗辩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了。

那些东西如果最后只能写在历史教材上,变成文献,不再鲜活,还是挺遗憾的。因为你会看到有些东西逐渐缺失,最开始它可能是个六边形,第二年变成五边形,第三年变成四边形。

九年前,贾樟柯携新作《天注定》亮相戛纳电影节。

一位中国留学生很生气,质问贾樟柯:

你离开了煤矿会死吗?为什么不能拍点中国人光鲜、美好的东西?

如贾樟柯所说,我们打开国门,见过世面了,似乎还是没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Sir 格局比较小。

我看到的不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而是——

我们怎么处理历史和现在,个体命运和集体叙事的关系。

有一位北大教授翻出旧照,对莫言的指责。

他说,照片白白胖胖,怎么说小时候吃不饱啊?村里一天死了十八个人?

分明是造谣!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6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7

Sir 只能无奈一笑。

原来有些事一直不提,最后真的会忘记,会消失,会成为 " 造谣 "。

因为写这篇文章,Sir 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莫言的资料。

其中最五味杂陈的,是这个 2001 年蔡康永对莫言的采访。

这哪里是采访。

这是一个正中我们额头的时代的回旋镖啊。

当年莫言说,因为自己没出新书,盗版商都等不及了,以他的名字,写了三本书——

《引爆激情》

《岁月情殇》

《我有一个家》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8

现在的莫言,依然在为盗名而辟谣——

算到莫言头上了 - 39

蔡康永问,你刚开始发表小说,会不会受到审查?

莫言回答:不用。

那是动荡刚结束,进入 80 年代的作家,还没有放下心中的禁锢,自我审查就足够严格了。

如果说莫言的写作,是个逐渐解放自我,剥除文学的工具性和粉饰功能,开创一代先河的过程。

那么这 " 先河 ",今天正在网上遭到截流。

很多人开始把解放了的禁锢,重新一个个加之在文学上。

当年的《丰乳肥臀》发表,还在部队的莫言受到单位的教育,而负责处理他的小组连小说都没读过。

怎么办呢?

大家每个人读一章,分工干活——

从自己阅读的章节里挑问题

然后给我凑出一个 " 几大罪状 " 来

算到莫言头上了 - 40

今天的网友呢,或许连一个完整的章节也读不完,就开始断章取义地筛字眼,搞批判了。

算到莫言头上了 - 41

敢情。

20 多年,还停留在 " 描写阴暗面,取悦西方 " 这个腌得臭的问题上原地踏步,甚至还变本加厉了。

文学不唱赞歌,重新有了罪。

Sir 不理解。

这就是文学和电影的未来?

想想莫言走过的路。

我们未来有一天,是否还要重走一遍?

算到莫言头上了 - 42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