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9.0°C-9.8°C
澳元 : 人民币=4.83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2022-11-16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电影的新消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看一个眼冒金星一个。

远的不说,就说过去的一周。

有普天同庆的电影盛事:集齐大半个娱乐圈的第35届金鸡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有感人至深的获奖发言:周冬雨说,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有"脑子不好"的行为艺术:一位影院负责人用刀将死贵死贵的大银幕幕布划烂,面带微笑。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

有明明可以选择让影院继续空档但它却选择硬着头皮上结果被群嘲到撤档的《喜悦的夏天》。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2

好消息不断,列举不完。

这些消息存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要么被更新的消息覆盖,要么因为传播太快被KO。

而在这些远比我们的电影更有活力和想象力的消息中,我还有幸收看到公众号订阅号列表推荐的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奇文。

即便你是一个自我感觉见过大世面、看惯大离谱新闻的久经考验的中国电影热心观众,相信我,你还是会被这篇名叫《主旋律太多,让中国电影完蛋了?》的文章震撼思想,冲击灵魂,感到内心发慌。

被震撼和冲击是缘于在此之前你只知道大千世界什么想法的人都有,但围绕此一想法加以系统论述并理直气壮示人的,还是头一次见到。

感到内心发慌则在,你看它说得有理有据面面俱到却边看边觉得哪哪都不对劲但一时又无从反驳。后来我反复看了几遍,冷静下来才明白,这主要是由于要反驳的地方太多了,压在胸口喘不口气所致。

那么这篇文章的核心想法是什么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中国电影现在这局面,不是主旋律电影的锅。

有句老话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看完这篇文章正相反,我无比同意这个观点,但反对文中得出这个结论的每一个论点。

再看一遍:中国电影现在这局面,不是主旋律电影的锅。

这个观点有问题吗?一点问题没有。因为这是一句废话。就好比说,美国电影发达,不是漫威的功劳。这里头的因果关系并不难懂。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3

但当我们完整领会本文要义后,你会发现它由于论述的全面性,因而要说的内涵也远比这丰富多了。

接下来,我会将本文主要论点按照从头至尾顺序一一提炼,并予以解读。如果有提炼不准确或断章取义的质疑,可按照名称搜来文章自行查对判断。

另外,我会尽量保持从容优雅,至少不会使用本文中高频出现的"攻击"一类的词汇来对不同观点、不同声音上纲上线,这不符合我们就事论事、观点交流的初衷。假如我一不小心用了那么一两个情感色彩激烈的词,那一定是因为受到一些内容的刺激从而短暂失去了理智。

论点一:主旋律电影无罪论

论点概括:文章开门见山,大概表达了这么个意思:现在行情不好,票房不高,并非主旋律电影的问题。从外部来说,问题在疫情,在大环境。从内部来说,电影自己本身也不争气,干不过游戏和短视频。

内外因交织下,促成如今电影市场低迷现状,怎好怪罪区区一个主旋律电影?非但不该怪罪,还要表功:带动就业。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4

这几乎是一个万能模板。问题都可以归因于疫情和大环境。问题重重下还能做成一点事,取得一点成绩,那就值得一个大加肯定。如果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说闲话,闹情绪,向主旋律电影发起攻击,那就是不懂事儿。

这个开场白虽然趾高气昂,充满内参优越感,但也无太大问题,算是某种程度事实陈述。

值得注意的是,它预设了一个批判对象(即国内影视圈和影评圈。下文可能考虑到影视圈打击面太大,收缩为就骂你你能咋滴的影评人),并通过模仿假想中的批判对象口吻,说上几句弱智找骂的话,立为靶心,于是百发百中。虽然无凭无据,但快感十足。

这里的逻辑是,虽然我没有指出具体是谁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但这样的人肯定会说这样的话。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因为他是个坏比。

这种在观点交锋之初,率先把对方或假想敌故意矮化、丑化和扭曲化来显出自己高明的手段,在下文中还会一再出现。我不知道在专业辩论中这叫什么,但我知道日常生活中这叫泼脏水。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5

论点二:区分主旋律概念

论点概括:文章一上来围绕主旋律电影分出了敌我双方,到这里来阐述和厘清主旋律概念,逻辑上是对的。可惜,它嘴上说要区分,但手上还是选择先泼一盆脏水,并拔高到立场问题: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6

接下来,它做了一个简单区分:重大历史纪念题材和革命题材,这两类算主旋律电影。而这一类电影在总量上占比很小,票房也不高,总之,存在感很低。这让《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系列等因高票房而刷足存在感的电影受了很大委屈:它们不是主旋律电影,根本性质是商业大片。

关于主旋律概念区分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不难发现,它区分了个寂寞。这带来一个致命问题是,全文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就此缺失。尽管本身也没有多少。

该文对普通观众的正常感受是无视或不屑的。我也是看到该文才知道,原来我看了《红海行动》,跟别人吐槽说这电影看得我脑子都要被轰烂了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在它模仿的话术里,我应该说,这部主旋律电影看得我想发起攻击了。

比如它区分半天,得出结论是"战红长"不是主旋律,是商业大片。

那为什么会有相当一批观众看完这些电影后得出它们是主旋律的观后感呢?这不值得解释解释?还是说直接定性为立场问题比较简单?

这都是概念厘定含糊不清的后果。

主旋律电影不是最近的事,自有一条演进革新的脉络。我简要叙述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对抗当时的娱乐片大潮,也为了弥合电影三分法(主旋律片,娱乐片,艺术片)导致的各自为政,就在有关政府部门主导下,打出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

1987年的全国故事片工作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作了讲话: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要采取有效措施繁荣这两个大题材影片的作品。

这是贯彻至今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题材方针。到了90年代,主旋律电影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高度,题材扩容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英雄模范人物题材、国家重大工程题材三大类。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7

但题材还不构成主旋律电影的全部特征。一个关键特征是贺敬之所说的"有效措施"。换句话说,出资发行方是谁,国字头还是民营,区分了主旋律电影和其他电影。因而早期的主旋律电影可以说一是享受了一条龙服务:在前期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注入、中期的发行宣传放映和后期的组织群众大规模观看几个环节,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开道。

从制片发行(国营性质或政府主导)、题材范围(上述三大类)、思想主题和故事内容(体现正面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肩负向观众宣传教育的政治任务)等几个层面,大体便构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内涵。

再后来,市场经济了,主旋律电影也要谋生存求发展要好看了,于是我们这一代所熟悉的"复兴系列"(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主旋律大片就出现了。这些和《智取威虎山》《集结号》等民营公司出品的貌似主旋律的商业大片,不是一个性质。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8

那么它们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如此相像呢?换句话说,当把《战狼2 》《红海行动》《长津湖》《我和我的家乡》这些电影和上述主旋律电影放到一块,我们为什么觉得没有分辨的必要、认为是一类电影呢?

这用一个学术界的说法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和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

我在搜集材料看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感觉是把一个看似缠杂辨不清的关系给疏通了:虽然本质不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取所需。一个要钱,一个要钱也要命。

继续打几句学术腔的话,现在我们争来吵去的主旋律电影这个说法,也过时了,现在叫"新主流电影"。这是一个容器而不是一个概念:

不管你是主旋律还是商业片,是香港班底还是韩国班底,是红色经典还是青少年亚文化,能上映能卖钱,就是咱们的新主流电影,就是咱们的好同志。

论点三:主旋律大片突围论

论点概括:这一段写得大刀阔斧,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历程分出四轮。第一轮是历史题材大片。这个尝试是失败的。例子也懒得举。第二轮是奇幻题材大片。代表是《美人鱼》《捉妖记》《寻龙诀》。但水平整体不高。第三轮是中国叙事大片,杰出代表是《战狼2》。第四轮是科幻题材大片,代表是《流浪地球》,不过还要继续观察。毫无疑问,在这当中,中国叙事大片是最成熟最有发展空间的。结论是,主旋律大片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最后,老规矩,不忘敲打别有用心的攻击者:攻击这类电影的存在本身,本质上仍然是"见不得正面展现中国"或者认为"中国观众水平低"。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9

本节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但我们不难发现,支撑本论点和全文大部分论点的论据一般只有两个:票房和数量。这在上文和后文中都会一再看到。所以文中所谓第一轮尝试的历史题材是失败的,主要在没有后几轮动辄几十个亿的票房。它们的尝试不但是失败的,动机也是可疑的:阴谋论,歪屁股,假文艺,矫情病态。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0

而且在这样的论述中,似乎这几类题材存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竞争关系,看谁能率先推进中国电影工业化。那电影工业化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两个字,分工。把电影的生产制作,通过工厂流水线一样的现代化分工完成,实现流程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它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体系越成熟,可控度越高,风险越小。

关于电影工业化的大讨论,的确从《战狼2》开始。这样一部重工业电影对工业化的需求之高,事后当然会反哺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整体提升。而两年之后的《流浪地球》又会利用《战狼2》积累的工业化成果,从而完成更复杂的挑战。所以在我看来,这些大片和电影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断尝试,不断积累,最终让中国电影工业化在《战狼2》《流浪地球》等电影上得到一次汇总和升级。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1

但文中这个结论,即主旋律大片最有前途,最有能力推进中国电影工业化,也没错——

如果我们的头部资源都集聚到这类电影上,它们拥有最好的拍摄条件、最多的拍摄机会和最不在意的试错成本,艺术化怎么样且不提,工业化很难不进步啊。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2

另外,前文说的概念不清的后遗症,这里也显现了——主旋律大片又切换成中国叙事大片了。这种乱放枪的战术我招呼不了,我理解不来中国叙事是什么概念,只觉得金光刺眼。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3

论点四:主旋律不是市场主流,但观众就爱看这个

论点概括:本文还是想到了普通观众会有的感受:当下市场全是主旋律电影吗?但马上提出批评教育,还是两板斧,票房和数量:中国影史票房前50,把你们非要诬陷成主旋律实则商业片的那些都算上,只有9部。

可能自己也清楚这个论据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于是紧急发起概念之争转移注意力: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4

最后合二为一,为什么主旋律/军事动作战争大片票房高?那是因为观众就爱看这个。所以一些早在2019年上映的主旋律大片和主旋律化的大片至今仍三不五时重映一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观众实在百看不厌,看了还想看。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5

观众为什么觉得现在全是主旋律电影,这个事儿上文分析过了。因为该文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讲清主旋律的概念以及主旋律和其他电影的关系,再加上极为统一和单一的论证手法(票房+数量),导致这一节的论述几近于胡搅蛮缠。

文中用一个影史票房前50主旋律只占9,把主旋律电影投射到市场和观众的巨大影响力轻描淡写抹去了。为什么说用一个票房排行榜占比来解释没有说服力呢?

到这里我可以对这篇文章下一个结论:它就像早期主旋律电影那样,把读者和电影观众都当成了受教育的对象。

所以该文提到了观众的感受,但又没有真正尊重和重视进而分析这种感受。那我们看看一个普通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感知是如何构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举动,掏出手机,打开购票软件,看看你能看到什么电影。

在最近的一个大档期国庆档,我们能看到的是《万里归途》《钢铁意志》《平凡英雄》。你的选择是?

本周五(11月18日)即将上映的有《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日本4月15日上映)《您好,北京》(不予置评。北影节上过,建议了解下相关观后评价)《坠落》(美国8月12日上映)《个十百千万》(长津湖纪录片)。

其他三无产品:《让这首歌作证》《漫游》《天下无伤》《冒牌车王》《动听的生命》《相见在鸾峰桥》。你的选择是?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6

去掉凑数的三无产品(其实想看也不容易,排片很刁钻),去掉国外上映了几个月的电影(想看的早已借一部说话),还剩什么?可不就是那几个主旋律以及一直坚挺的《哥,你好》这种没有底线的圈钱烂喜剧吗?

告诉我,你有选择吗?

咱们之前文章谈到过有一批品质可期的国产电影被压着上不了,如果原因是疫情,是大环境。那神奇的是,为什么万恶的病毒只针对这批电影,而对主旋律和三无烂片格外开恩呢?

我是想不通这是什么原理了。

当咱们走进影院想看一个电影的时候,一方面除了上面这些列出来供选择的,另一方面还有外头一些想看而看不到的。两面夹击之下,最终一个单纯想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只落得别无选择,并收获市面上全是主旋律的印象。

该文喜欢拿票房排行榜上主旋律的数量说事儿,那我也说个数量。有学者统计过(参考资料附在文末),在高举主旋律为纲的年代,1995-2002年,中国出现了大量以三大题材为主的主旋律电影,部分年份甚至达到了超过二分之一的数量。

这个数据显然永远不会出现在票房排行榜。其中很多电影从立项到上映应该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因为它们拍出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让人观看。但你能说这对其他类型电影的生存、对我们当下的电影市场毫无影响吗?

避重就轻也不是这么个避法儿啊。

论点五:拼盘电影不该被攻击&对市场尽是主旋律论的反击

拼盘电影这个点没什么好说的,是主要问题里的次要问题。就是为了论述的全面性不得不提及的。但它紧接着绕回来维护"主旋律不是市场主流,没有挤占其他电影生存空间"这个观点,并继"攻击"、"立场"之后,再次祭出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词:成分。当这三个词放到一块,一张情绪亢奋的大字报在我脑子里出现了。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7

论点六:引进片少是因为它们质量不高

首要原因在于好莱坞这几年的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然后我们和漫威闹僵了,结果就是引进片少了。其实漫威引不引进对我们没啥影响,不信你看看我的票房排行榜。几乎快被人民群众唾弃了。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8

在我刚罗列完本周要上映的电影后,就看到这样的论调,我真有点脏话要说。咱们这边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上(比如上周一个叫《林深时见麓》的电影上映首日便斩获56元票房),到了引进片开始说人家不正统了,乳化了,总之,你不行了。

我觉得一个基本常识是,引进国外电影,也别扯什么文化交流了,首先它是一个生意。该文开头就提到了主旋律带动了就业,也别让主旋律一个人受累,我想引进片也能起到这个作用。假如把《阿凡达2》这样的片子引进过来,也许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这篇文章开头说到的那个影院负责人,也许就不是用刀划烂幕布而是为了迎接《阿凡达2》升级一张更大更贵的幕布。

其次从消费角度来说,电影的最大吸引力还是娱乐属性。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宝莱坞,观众的基本需求是,选择多一点,丰富一点,多一些"质量不高"的真正爆米花电影(如《侏罗纪世界3》),少一些强行代言的"观众就爱看这个"的主旋律大片和三无烂片,这个市场会不好一点?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19

该文论证观点,眼睛是无法从票房两个字上挪开的。其实稍微挪开一下,也不可怕。

引进片在票房上排第几这些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它还会对我们本土电影观念、制作和发展,乃至中国电影市场完善、电影观众教育(比如类型片对观众类型经验的要求)等等,带来无法用数字统计的深远影响。前面谈电影工业化,没有漫威系列和《阿凡达》这种超级大片进入我们的市场,让我们见世面受冲击,我们该不会以为就靠《战狼2》里冷锋那样往胳膊上套一个五星红旗就直接进入了工业化的大门吧?

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夸大漫威等好莱坞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电影对我们的影响(当然不仅是票房),而是大大低估了这种影响所能辐射的深度和广度。

不过这是分辨敌我、计算利弊就凭狂拨算盘的聪明人所不能理解的。

论点七:你算老几,多读书吧

最后总结:中国电影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主旋律电影是天选之子,你唱反调摆臭脸散布反动言论,你算老几。并再次把批判对象点名:国内影评圈。这些人既没有逻辑能力,三观也有各种问题。而那些干不过主旋律的电影,主要是导演无能。

中国影市一片低迷,唯有主旋律精神抖擞。这跟我们没关系。

所以,多读书吧,给你们推荐一些电影书目,好好提高一下自己。在我这儿买有优惠噢。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20

到这里,我也该说的都说了。说完又感到,说了也等于白说。全文充斥的迷之自信显然不会被这种逐一解读和反驳所打倒。

其实持有不同观点,即便这种观点在常人看来多看一眼都要血压飙升,也不是什么问题。

该文通过概念混乱不堪、逻辑破绽百出的全面论述,为主旋律电影受到的曲解、攻击全面伸张,将之推举到人民群众心之所向、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大救星的高度,还是没什么问题。这都不足以让我专门来上这么一篇。

真正让我感到看完越琢磨越窝火的,是该文所塑造的批判对象。它明面上说是针对影评圈,但实际上它讨伐的对象是所有不同意这种论调的观众和读者(当你感到它说得越来越离谱的时候,不管你是不是影评圈的,也会被泼上一身脏水)。

然而这样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看上去也自成一说的讨论严肃主题的论文,本该有一个讨论对象,而不是批判对象。本该是平等的沟通,而不是把对方弱智化、贬低化、坏比化,然后教做人。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的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

从文章开始频繁使用的"攻击"到后来的"立场问题"再到重磅级的"你是什么成分"。一个阶级敌人形象呼之欲出。假如拥护主旋律电影的都是这样的做派,这样的表达,我就要怀疑这是不是打入到主旋律内部的我方同志了。

不得不说,这种论述所散发的气味,令我感到不寒而栗。它的重点不在于让我反思和检查我的观点有无问题,而是要让我在人格和道德上彻底破产。

王小波在这篇文章还讲到一个小故事,把这种气味描述了出来。说有个爪哇土著部落,勇敢善战,但软肋是有洁癖。结果有一天荷兰殖民者跟他们打仗,就朝他们扔屎撅子,该部落丢盔卸甲,望风而逃。王小波进一步说道:

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撅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决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

这篇奇文让我开眼了 - 21

主要参考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_饶曙光

界定·流变·策略——关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讨_张卫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_尹鸿

主流价值、商业诉求、电影产...——关于主流商业大片的对话_史东明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_路春艳

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_马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