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30日 9.2°C-11.0°C
澳元 : 人民币=4.74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四川遂宁大英“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传承:揉进时光里的家风 | 天府好家规

2023-07-13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宽颐广额、粗眉凸眼、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带着远古的神秘气息,当这面泥彩塑版本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光宛如穿越千年。

2022年6月,在“幻彩三星堆”中华文化全球推广活动上,经过选料、扎架、设计、彩绘等工艺,历时近1个月,一块看似普通的黄泥,在徐兴国手中,蜕变为“金色三星堆”的亮眼名片。

作为“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的作品造型惟妙惟肖,色彩鲜艳亮丽,广泛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徐氏家族“绘艺精佳成教化、塑术传神助人伦”的家规家训在岁月流光中变得熠熠生辉。

近日,由四川省纪委监委机关、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各地家风家规故事。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位“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他们讲述泥塑里的家风故事。

“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世代坚守

在冷寂中坚守热爱

泥塑,也称“彩塑”,是中国民间雕塑工艺之一。它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其历史之悠久,至少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徐氏泥彩塑’传承谱系有据可循的历七代,上门外师传三代,传徐氏门内师承传四代。”在遂宁市大英县“徐氏泥彩塑”技艺传习所,徐兴国放下手中的活,坐在记者身旁。

在徐兴国的讲述中,时光回到过去。徐兴国的父亲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的关门弟子。

徐得亲得到大师真传后,开始潜心钻研,在清苦中“修行”,在孤独中摸索,最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徐氏”风格。

“徐氏泥彩塑”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为等题材,劝善向道。

其制作工序复杂,包括构图、立骨、泥土处理、上粗泥、上细泥、阴干、修补、打磨、上彩贴金、开相和背光装饰等。

年少的徐兴国对历史故事尤为感兴趣,生活的空隙,他总要抽出一会儿阅读历史名著,那是他的精神食粮,这也为他设计泥彩塑形象,打下了坚实的灵感基础。

1953年出生的徐兴国,闲来无事,常常看父亲“捏泥人”,还在四下无人时偷偷依葫芦画瓢。

见儿子在绘画和雕塑方面极有天赋,父亲把徐兴国叫到跟前,告诉他泥塑不是“捏泥巴”那么简单,下定决心就要一头扎进去。听罢,徐兴国认真地点头。

看到儿子一腔热情,徐得亲偷偷将自己的泥彩塑手艺一点点传授给他。

艺人塑泥造物,讲究的是铸形塑魂,要把握好每分每寸,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父亲时常告诫徐兴国,要静得下心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这门手艺。

在父亲的熏陶和教导下,十岁出头的徐兴国,就已经能制作泥塑为家里赚钱补贴家用了。

在徐兴国的记忆里,泥彩塑最红火的时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趁农闲做的泥玩具能换不少粮食,让他颇为满足。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学艺,徐兴国也成了一方泥塑名匠,他的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不断汲取民间艺术营养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时名声大噪。

“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创作泥彩塑

匠心传承

在热爱中坚守责任

百年传承,“徐氏泥彩塑”的技艺不断纯熟,2006年“徐氏泥彩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兴国被文化部公布为“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靠口口相传终究走不了太远。”徐兴国希望将“徐氏泥彩塑”技法用文字全面系统总结出来。

《徐氏族谱》

2012年3月,徐兴国开始“闭关”,在随后的9个月里,他回忆自己三十年的从业经历,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阅大量古典图书,每天花三四个小时记录,历时三年,至2015年,总计13万字《“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终于落地。

全书共分20个章节,涵盖泥塑起源、流传、师承;“徐氏泥彩塑”的工艺流传:选料、扎架、设计、彩绘;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代人物的绘制雕塑技法。

在这部《“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里,徐兴国将从业生涯中的创作作品也作了收录。除此之外,还编纂了《“徐氏泥彩塑”白描》等书籍。

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精进,更是家规家风的世代延续。

“绘艺精佳成教化,塑术神传助人伦”,徐氏一族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对他们而言,泥塑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泥塑承担着社会教化功能,它在潜移默化中,用特殊的感召力,给人们带来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感知触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这组《伎乐陶俑》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踞坐演奏,长裙铺地,展现了隋代歌舞升平之乐……”在大英县汉陶博物馆内“徐氏泥彩塑”作品展上,徐小勇指着一组在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作品向记者介绍道。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件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泥彩塑作品整齐陈列着。

徐小勇是徐兴国的儿子,作为“徐氏泥彩塑”的第七代传人、遂宁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泥塑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在徐小勇看来,泥塑是一个又慢又苦需要坐“冷板凳”的活计。可他同父亲一样,很享受这种安静的钻研时光。

一件看上去小巧的塑像,需要一周到半年的制作周期才能完成。从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精抛到彩绘、出线、装色、上光要历经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用笔在心,心正笔直,方能立身;塑身在行,精雕细琢,方能修身,泥塑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父亲虽不苟言笑,他却用一生影响着徐小勇。

现如今,大到几十米高的巨像,小有长不盈寸的精雕,徐小勇都是信手拈来。除此之外,受到家庭熏陶,徐小勇的女儿徐婧玥虽然才上中学,就已经掌握了“徐氏泥彩塑”的初步技艺,捏起泥巴来也是像模像样。

“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向学生讲解泥彩塑

守正创新

在责任中坚守未来

徐兴国的画室里,一幅长4米、宽1米,反映黄帝大战蚩尤战争场面的《逐鹿之战》新人洗头。在4平方米的画纸上,刻画了100多名历史人物:黄帝镇定自若,勇敢者手持长矛、奋勇杀敌,怯懦者丢盔卸甲、慌张逃窜,方寸之间,宛如历史人物近在眼前。

整幅画卷,布局精巧,色调合理,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人物形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徐兴国看来,对于他和他的家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光荏苒,昔日少年已古稀。徐兴国并不喜欢被人叫做“大师”,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匠人”,他觉得自己只是遵从祖训、遵从内心,用尽一生去做好一件事。

匠心传承,指尖人生。徐小勇觉得,父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对现在的他来说,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他这一辈以及后辈们的肩上沉甸甸的使命。

目前,徐兴国的弟子已有40余位,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他们正以传承“徐氏泥彩塑”技艺为契机,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经问世便受人追捧。受媒体朋友请托,我们把这个‘冰墩墩’赶制了出来”……让传统与现实相融合、历史与未来相碰撞。

近年来,“徐氏泥彩塑”不断探索创新传承,除了传统历史故事题材外,“冰墩墩”“三星堆黄金面具”“卓筒井笔筒”等创意作品,更具时代和生活气息。

凭借“五十年不变色,一百年不变形”的独特技艺,徐兴国他们将时光揉进泥土里,用一份匠心守护一份挚爱。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为更好地提升非遗传承水平,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如今,徐兴国父子开办了“徐氏泥彩塑”技艺传习所,定期在大英汉陶博物馆开设“徐氏泥彩塑”公益培训,组织开展“徐氏泥彩塑”研学活动,通过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各类节日展演,通过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免费讲解“徐氏泥彩塑”工艺、传授技法操作等。

存恒久之心,做恒久之事。看着自己的泥彩塑,徐兴国父子目光坚定,他们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徐氏泥彩塑”。

徐氏家规:

绘艺精佳成教化

塑术传神助人伦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