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7月02日 4.0°C-5.6°C
澳元 : 人民币=4.84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2017-04-07 来源: 环球时报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逃离北上广”!这大概是最近这些年以来,被反复刷屏最多的话题之一了。


它与房价和雾霾息息相关,却又完全不同。后者是一线城市快速发展过程带来的衍生问题,而逃离北上广,却实实在在地是被营销出来的假象。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1


集体反叛


资源源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均衡是发展中的通病,许多西方国家经历过的“逆城市化”,就是人们对这种过度集中的一场集体反叛。


以纽约为例,20世纪初期,纽约的标签恐怕是拥挤、污染、堵塞,还有种族骚动、吸毒卖淫、偷盗抢窃等等。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城郊化的高潮时期,无法忍受城市生活的大量居民由市中心移往郊区。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活在郊区成为美国人的主流。


有许多美国电影记录了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电影《周末夜狂热》,鲜活地记录了当年的美国年轻人对迪斯科的狂热。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展现出来的70年代末纽约糟糕治安和肮脏环境。正因为现实不堪入目,年轻人们只能捱到舞厅人满为患的周六夜,才能活过来,把自己沉浸在只有迪斯科的精神世界里。


在那个时期,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出租车司机》里的主人公特拉维斯以黄色出租车为掩体,混乱的城市和堕落的人群一览无余。著名的《狙击电话亭》,躲在电话亭的情节被放大和细致刻画,仿佛在城市中自我禁闭,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纽约。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2


但是,选择生活在郊区的人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纽约。在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之后,至今仍有约七成美国人住在郊区,而重新兴盛的诸如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除了房价太高,堪称“小联合国”的纽约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异常活跃,“to be a newyorker”至今是年轻人的梦想。


在今天,单身的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租房留在纽约生活和工作,而有家庭的人则会选择在离城市较远的郊区置业。


美国不存在逃离北上广这样的议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定期发作


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逃离北上广”注定会存在吗?


并不是,中国同样也不存在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话题。


“逃离北上广”并不是一个新词,大约在2009年前后,它开始像一个定期发作的群体性癔病一样,在一线城市的新中产群体中迅速传播,而发作的时间,基本上在春节大规模返乡前后。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3


那一年,北京的房价均价在12000元左右,PM2.5尚未列入环境监测范围,除了对前一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心有余悸,似乎并没有其他更多群体性沮丧的原因了。


为什么“逃离北上广”在这个时候出现?


那一年还有两件事,是逃离北上广的津津乐道者们鲜有提及的。



一是在世界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逆市全线飘红,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二是,作为新中产主力的80后,正在经历群体性的30岁焦虑。



这两点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与今天的“逃离北上广”息息相关。


实际上在2009年之前,旅行开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在年轻人当中形成新的时尚,正如这两年的跑马和前些年的瑜伽一样。一些向往独立、自由的年轻人开始离开自己的轨道,去到西藏或者云南,开个酒吧或者旅馆,而国内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他们的梦想提供了支撑。


尽管在改革开放早期的八九十年代,老一代的摇滚乐手已经把青春渴望的独立与自由唱得响亮,但那个时候对绝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真实的感受却是“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的钱包鼓了,航线和铁路更多了,走出国门更加容易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开始感觉到,自由也许触手可及。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4

早些年去西藏云南的那些年轻人,在网络里尽情地书写诗和远方,令一线城市中负重前行的新中产们羡慕不已并竞相模仿,在有限的假期里更多选择以旅行,以彰显自己的生活态度——追求一种更慢的生活和更美好的自然环境,而这在一线城市里,比住房还稀缺。


很快,一大批为年轻人旅行的量身定做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穷游网和蚂蜂窝为例,穷游网创立于2004年,在2012年开始规模化商业运作,而创立于2010年的蚂蜂窝网站,在2010年正式开始运营。


商业策划


逃离北上广,这种说法到底起源于何处已经无从考证,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某个书商的策划,而在2016年那场著名的营销案例“4小时逃离北上广”中,再一次得到大规模传播。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5


“逃离”,把这一场原本是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变革带入了营销性的悲情之中,它切中的正是一线城市里那些焦虑的年轻人们——或者说正在迈向中年的年轻人们,由此制造出一个人人都可以吐槽的巨大话题。而在那些刷屏无数的公号文章背后,隐藏着一个个虎视眈眈的商业策划。


在轰轰烈烈的“逃离北上广”之后,最近两年,“逃回北上广”悄然发生。


有一种说法是,有资格逃离的忽悠了一大批没资格逃离的,现在被忽悠的醒悟了。


叨姐并不想评价两种生活到底哪一种更值得人们去追求,因为即使是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家庭和人生来说,也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感受,由此而产生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


实际上,“逃离北上广”得到最多响应的就是在北京,无论是“逃离上海”还是“逃离广州”、“逃离深圳”的说法都并不流行。


为什么?因为北京是文化产业最庞大的集散地。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6


这种“逃离北上广”营销最为可怕的是,一旦受众接受了它,便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个伪逻辑——只要离开一线城市,就是一种失败和逃离,而非人生多出一种选择。


而叨姐却刚好认为,人生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多样,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个叫“别去想那头粉红色大象”的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不去想象房间里有一头粉红色大象,然而从来没有人成功过。它证明的是没有人能够做到控制自己“不去想”。


同样的,人们摆脱不了“逃离”在内心的纠缠,直到他们真正开始追寻什么。





微信号:HQSBWX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7 【补壹刀】“逃离北上广”是种病,发作有规律 - 8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