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5.7°C-17.3°C
澳元 : 人民币=4.63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2023-03-28 来源: 凤凰大语文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周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文王和周公是写作班子的领导,还有一批《周音》杂志编辑参与其事。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部落曾是商王安排在西部地区的“走狗”。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1

说《易》,真的不易!(一)

·电视剧《三体》将周文王描述为可笑的巫师,这实在是简化、淡化、矮化了周文王为首的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华夏民族思维模式的开拓性贡献。

说《易》不易

说《易》,甚是不易!

《易》称得上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源头,其思维模式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历来被认作“大道之源”,唐以后,即使有挑战,《周易》在“六经”中的“首辅”地位亦是妥妥的。

因为时空相隔太远,《易》天赋窖藏秘色,不少卦辞爻辞的解读依赖灵感解读与悬拟猜测,现代人要说《易》,委实困难。

仅仅书名《易》的来历就有十多种说法,略举节点如下:

飞鸟说、蜥蜴说、日月合成说、倾酒说、官名说、变易说、不易说、简易说、“锡”字说、“赐”字说。

而且,每一种说法都出自文史大咖,却没有谁能一锤定音。

虽然不易,也要说《易》

汉代开始,《周易》就成了“经”,是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学“经”,不说《易》,无以为文化人啊!

说《易》的专家太多了,穷经皓首者不知其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大凡是个文人,要是不能神秘兮兮地说几句《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者。“自汉以后,两千余年,注释《周易》的人约有千家。”〔1〕大家喜爱的诗人苏轼有《东坡易传》,喜欢写小清新诗歌的杨万里有《诚斋易传》,平日里,他们都是很有趣的文人,但开口说《易》,都是慎重其事、一本正经、举手提问的好学生模样。只因为,说《易》,真的不易!

草根阶层认为,说“易”亦易

说《易》又是最容易事的。

《易》成经以后,有各种版本的“不……不……”句式:“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不读《易》不可为名医”,“不读《易》不可为文人”。流风所及,一些本来做小生意的人也转行说《易》,并强行拉低门槛,自封为《易》派传人。不少人还以此为生,如占卜的,算命的,都是弱势群体,朝廷也难以禁止他们说《易》,因为弱势的人多了,再拉个群,就成了强势,没办法。

现代人,大凡能把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说全乎的,都可以自封为“易学”大师;如果翻阅过《麻衣神相》或《柳庄相法》(传为明代相术奇人袁珙所作),那就直接挂靠文王、周公连锁经营,连“鬼谷子”都只能算作“他二叔”。

其他如四柱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占卜听镜、黄雀衔牌、梅花易数,无不打出《易》学后人的幌子,大家都跃跃欲试,考虑线上开班。

我也想说“易”

我不是《易》学专家,但是“千万人往,吾往矣”(此处反用《孟子·公孙丑》语),除了从众心理,也带着阿Q式的杂念,“别人说得,我为什么说不得?”我今天也来说几句《易》。

如上所云,《易》属于中华文化的支柱性典籍,是绕不过去的源头叙事文本,内涵极其深奥,我想以最简易的方式略说一二,分为上下两篇;《周易》的来历和《周易》的革命性进步;《易经》对“意会”模式形成的奠基作用和《周易》在当代的“八卦式”解读。

《周易》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文献

《易》这本书,或者说以《易》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应当大有来历,起源很早。梁启超说:“《易经》,此书为孔子之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2〕

“易”是从具象文化、图像文化向文字文化、理性文化转变的第一个驿站,从长指甲在陶罐泥胚上掐出几条线到掐着自己的手指计算胜负、预测股市行情,从看图到说话,从不讲理到讲理,从人牲人殉到土坯烧制的兵马俑陪葬,从肉燎崇鬼到敬天礼人,其实是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里程碑,是儒家前文化中的优秀代表。

《易》的制作动机

预测天意、替天行道是各原始部落首领的共同抱负,但如何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得道多助,则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各的不同。常见的手法就是编造体系性神话,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如“苏美尔王表”,作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文献被刻在石头上,以期传之永久。这份王位表把史前部分的帝王来历直接划拨上天,说是天外来客主宰了“洪水前”的世界,并指定了后来下界主权的拥有人。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2

石刻《苏美尔王表》

远古时代的华夏部落首领,继承巫师传统,也拥有与上天沟通的特殊通道,常常演示萨满通灵之功能。当然,大型的“天皇皇、地皇皇”法事也无法天天安排啊,这就发明了简易的通灵仪式,也就是日常占卜活动。

《易》的工具性特征

早期的《易》是预测变化的工具,被用作“卜筮”之技术指导,是制定行动计划的辅助工具。

古代农业社会,最重要的事务是天气预报,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还要争地盘以扩大生产,战争和祭祀成为最重要的两件事,所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易》本是占卜知识的集大成,通过经验总结与归纳,用来进一步预测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观象文化,将当时的“科学”时空观、阴阳观,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作为预测天意的模式之一,占卜取法自然,有专业人员将预测及验证的结果记录下来,后来还加上文字解说,逐步发展为体系性的预测方法、推演方式、思维方法,这就成了《易》学。

易的基本单元是卦,卦的构成元素是“爻”,用“—”(一长横)、“--”(两短横,中间有隔断)来表示构成“爻”的符号。关于这两个符号的来历,众说纷纭:“绳结”说,卦爻来自于结绳记事,绳子“顺溜”的就是“—”,中间打结的就是“--”;“兆纹”说,是古代烧灼龟甲牛骨以占卜的纹路符号;“蓍草”说,是卜筮用的草茎,有断开的,也有未断开的;性别符号说,是古老的男女性别符号〔3〕,相当于现代人常用的M和W。(如果把M和W压扁拉直,也就是“—”和“--”啊。)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3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骨文中已有“爻”一词,表明占爻之事在商代已相当成熟。“爻”的形状与远古陶器上的家族符号、渔网纹路等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总之,很有来历。也因为起源很早,所以,不明不白。

《周易》的来历

司马迁认为“周易”为周文王所造。《史记·周本纪》曰:“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我们应当相信这位以生命维护史学尊严的“太史公牛马走”说话的分量。当然,也可以修改成更稳妥的表述:《周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文王和周公是写作班子的领导,还有一批《周音》杂志编辑参与其事,作为曾经的国务院参知政事和最早的公共知识分子——孔子,对完善补充《周易》为代表的礼乐教化思想有重要的发挥性贡献。

“易”的早期文献有三种形式,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周易》体系不是盘古开天式的独创,而是女娲补天式的增补,是古老“易”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商朝以前的“易”(《连山》《归藏》)可以看作夏商时代卜筮活动的记录以及甲骨卜筮预言的汇总,是“前二代”与上天联系的“旧约”凭证。

传说远古伏羲创八卦,夏禹扩充为六十四卦,基本模式记载于已经遗失的《连山》;商朝将六十四卦重新排序,加入“商”人的主流价值观,记载于《归藏》;周朝加入革命思想成为《周易》。《周礼·春官宗伯·筮人》中就有“三易”名目的明确记载。

《论语·为政》对“周”文化的来历有过板上钉钉的判断:“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八佾》篇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说话当然很靠谱,他崇拜周文化,但不否认周文化是继承前朝文化而来。

除了周文王,周公也应当是《周易》为代表的周文化体系的奠基者,孔子论及周文化的集成性大典“周礼”,每每与周公相联系。《论语·述而》篇中有几句很有感情的话:“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个人要多么地眷恋或神往,才会产生一个老头儿做梦梦到另一个老头儿的故事。可以想见,老年的孔子是一个严于律己、以《周礼》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官员型私家学者,努力实践克己复礼,想着周公,听着韶乐,可以专注到三月不知肉味;他坚持与人民生活在一起,有机会“乘桴浮于海”也不“润”;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讲“礼”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另外,有学者认为《周易》重要的辅导资料“十翼”是孔子所作,这一点,不同意的人就比较多了。

以上大致交代“易”的来历。

《周易》制作动机

《周易》虽然继承了《连山》和《归藏》的占卜体系,但有着革命性的创新思维。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部落曾是商王安排在西部地区的“走狗”,为商朝猎取羌人做“用”(祭祀活动)的“人口”。据文字专家和文化学者的联合解读,“周”这个字本身就是(祭祀用的人)“口”与(祭祀仪式)“用”的合体字〔4〕。

可以理解,周文王作为具有先进思想的城邦代表很不满意周族被商王逼迫而做出的屈辱举动。在商人建造的“羑城监狱”里,周文王被拘禁了多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没有发明中国的塔罗牌(“TAROT”)来算命打发时间,而是认真反思,他要卧薪尝胆,洗心革面,下决心组织一次真正的文化革命,向世界宣布,他已经代表新王朝与上天签订“新约”,“新约”要点是:逐步废除人祭,以礼和“仁”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以民心为心。

他的重点工作就是整理“易”,以建设改朝换代的思想基础。

电视剧《三体》将周文王描述为可笑的寻找太阳运行规律的巫师,这实在是简化、淡化、矮化了周文王为首的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华夏民族思维模式的开拓性贡献。其实,《周易》为代表的宇宙结构描写直到今天还与现代科学的发现有暗合之处,更重要的是《周易》模塑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参见下一篇文章)。

《周易》的革命性意义—建立了“新约”体系

与商朝文化相比,周文王开创的新文化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这需要和商朝的主流文化进行比较。

除了上天,商王朝统治者迷思的主要对象是虚拟祖宗——鬼神。

商人重商,经商与交换意识贯穿到生活哲学中,形成了献祭以换取保佑的思维模式。商人认为,神灵很“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甲骨文中“祭”这个字形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除了牛羊,还用人牲祭祀,这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原始文化。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4

四羊方尊

周朝继承了夏商“与天有约”的初心,但通过特定仪式重新与天订约,废除人牲人祭(当然是逐步废除的),通过寻求各种物象表征来领悟上天的暗示,以此指导日常工作,治理国家。由周朝学者改制的“新约”全书——“周易”,将原有的卜筮科目体系化、理论化,从纯粹的碰运气走向“数”的计算模式,这就是周王朝自己建立的新文化哲学大纲,启发了阴阳论、对冲交流论、和谐依存论、暗示论、交感论、宇宙统一场,还有物象摹写说、见微知著说、天人合一说等。

周公和孔子对确立以《周易》

为代表的华夏正统文化的贡献

周文王创建了一套新文化,也就是观物象以知天意,寻找“数”的体系(几何数学合一的卦象推演为特征)来预测天意,努力从迷信走向理性。周公继续完善了这套体系,又将“文”科和“理”科融合,更加注重建设新时代的道德理想。周公带领多个团队制定了种种礼节,希望指导新型社区学会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克己复礼、勤勉谨慎。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华夏民族的样板品格。这些说教和规范的发挥形成了种种儒家著作,被统称为“周礼”。

通过周文王、周公的持续努力,加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群体的持续贡献,构建了“外礼内仁”新体系,营造了整个“封建社会”(这个词汇属于借用)时期有效的管治思想,也是相对人性化的道德体系。

《周易》是一群先进文化代表的集合智慧,嫁名于周文王。

孔夫子不言乱力鬼神,不仅是反迷信,更主要是,“郁郁乎文哉,我从周!”周朝文化的革命性改变就是破除商朝崇鬼传统,发展了原始人文主义。孔子不信鬼的一个原因就是推广周朝文化。

有感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孔子曾叹息自己应该投入更多精力来重点整理、解读、传播《周易》。《论语·述而》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新发现的帛书中有孔子《要》篇,提出了“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的观点〔5〕。学者因此将殷商卜筮文化向周礼理性文化的转变归纳为“筮(迷信)——数(寻找规律)——德(伦理道德)”的三阶段,或归纳为“巫—史—君子”三分法。由此可见《周易》《周礼》为代表的周文化的巨大进步意义。

周易体系完成后,周朝统治者或有意冷冻乃至于销毁《连山》《归藏》体系,只有一点影影绰绰的传说通过非儒生系统保留下来。

后《周易》时代

《周易》颁布以后,社会面治理更为人性化,但并没有出现全体人民“咸与维新” 的气象,商人的崇鬼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如边远地区的楚国对鬼魂现象还是五迷三道。屈原写过《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相信“鬼雄”的存在。他还写过《山鬼》这样富于诗意的“迷信”词章。后代法院多植槐树,“槐”就是“木”边一个“鬼”,借鬼来吓唬人。“魂魄”说也流传了很多世纪,直到近现代,虽然历经五四新文化洗礼,又经过暴风骤雨般的破四旧运动,老百姓还保留了街角贴个条子“招魂”这种怕鬼又招鬼的做法。所以说,不仅是互联网,历史和民俗都是有记忆功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周取代商以后,新政府给商朝贵族安排了一块保留地,这就是宋国。因为是失败者和戴罪改造者,也经常被翻身做主人的周人嘲笑,所以,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经常拿宋人开涮(请各位读者自己回忆整理一下)。据说,还有一些不服管教的商朝后裔带着商朝文化之重器,“刺溜”到了海外。现代民科考古学“专家”认为殷商后裔可能是沿着洋流,“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可能是步行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到了美洲,融入了当地土著。他们每时每刻都思念殷商故土,见面就问“殷地安”乎?所以,这个民族就成了“殷地安人”,也就是“印第安人”(Indians) 。

当然,也有严肃的文化学者在努力证明,一部分商人后裔成了南美洲最早的殖民者,也就是现在的原住民。1993年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据考证,经牧野之战,十余万商王部队连同家眷以及奴隶共二十五万余人,经历九死一生,飘洋过海来到了美洲。

确实,印第安人祭台与殷商祭台有着惊人的相似处。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有人提出,玛雅文明崇拜蛇神的习俗与四千年前的中国商朝文化类似,南美古代祭器纹饰与商朝铜器上的浮雕纹饰十分相似。

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出土的玉雕被发现了某些符号,非常接近甲骨文(假如这件宝贝疙瘩不是伪造的话,确实是惊人的发现):

史双元:说《易》,真的不易!(组图) - 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周朝属于华夏新世纪,是中华文化的“元组”,无怪乎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希望复辟“周朝”,如“北周”“武周”“后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