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14.0°C-15.0°C
澳元 : 人民币=4.85
基隆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3天前 来源: 红星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李氏大宗祠的东西横屋塌了,在一个雨夜。

6月17日凌晨2点18分,宗祠外墙电闸处最先开始发生坍塌。黄潭河上游水流在这里收窄,极高的流速瞬间撕开了宗祠的一个小口。紧接着,山洪冲倒一大片夯土墙和青砖墙,东西横屋逐渐倒在雨中。

此时,整个宗祠已经在洪水中浸泡超6个小时。宗祠管委会主任李文强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在附近高处守了一夜,亲眼看到这一幕,“惊恐又无力”。当晚,水没到外围墙1.5米处,没有皮划艇,他们几乎无法靠近。

坍塌后,宗祠受到外界关注。过去188年间,从李氏大宗祠走出了无数宗支脉系,每年都有近10万李氏后人不远万里,赶回上杭稔田看它。

一位文保业内人士分析,本次强降雨集中地正好是赣粤闽寨堡围屋的密集区。在广东梅州,300多年的老围屋大夫第和500多年的方楼也在本次暴雨中被冲垮,类似李氏大宗祠的国保尚且无法完好,其他低等级文物现状又是如何,迫切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 1

宗祠东西横屋垮塌

01

“祠堂塌了”

李文强没想到,李氏大宗祠会倒塌。

37岁的他是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因会电脑,被叫到宗祠帮忙,一干就是12年,日常与理事会老人一起打理祠堂事宜。打他记事起,祠堂就一直都在,下多大的雨,宗祠都撑过来了。

李氏大宗祠是典型的围屋,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占地5600平方米,建于1839年,是福建最大的客家宗祠。6月16日6时以来,上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11个乡镇雨量超250mm以上,15个乡镇24小时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境内汀江、黄潭河等主要河流全线告急,最高超警戒水位3.78米。

黄潭河稔田段从李氏大宗祠侧面穿镇而过,中间隔着一大片农田。上世纪90年代周边土地平整后,路边主干道已高出宗祠近20公分。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 2

宗祠比主干路低两个台阶

16日中午,李文强在周边巡查发现,不少山体已出现塌方。雨从9号开始,已经连续下了几天。这几年的雨量让他捉摸不透,去年,当地也连续降雨超50天。

收到暴雨红色预警后,管委会提前让宗祠夜间值班工作人员先行撤离。当晚8点左右,李文强发现河水涨至警戒水位。次日凌晨0点25分,水漫至宗祠门坪,两名工作人员紧急到现场关闭电闸。水位到膝盖时,因流速快,人已很难站得住脚。0点50分,雨水升至五六十公分高。

没有皮划艇,李文强和工作人员只能守在附近地势较高处。洪峰来临时,上游的溪口、太拔等村镇最高水位达3米,稔田镇地势较高,但低洼处的农田、烤烟房和李氏大宗祠也泡了水。

17日凌晨2点18分,宗祠外墙电闸的位置最先开始发生坍塌。上游水流在这里收窄,极高的流速瞬间撕开了宗祠的一个小口。紧接着,山洪冲倒一大片夯土墙和青砖墙,东西横屋逐渐倒在雨中。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 3

李氏大宗祠垮塌前后

洪水退去后,李文强测量发现,祠堂浸水高达1.5米,近两百年的夯土墙在超过6个小时的浸泡后,变成松散的沙土,受损面积约1000平方米。

“李氏大祠堂塌了!”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官田村,许多李家人跑到农田边,发现宗祠中间的主座三进厅和大门牌坊还在,但是东西横屋的横梁已经坍塌,砖土堆积。

除了心疼,还是心疼。17日下午,接到李文强上报后,上杭县文体旅游局派出的专业文物修缮工队进场,在围屋外墙搭起脚架,防止二次坍塌。上百年历史的青砖和大木作材料被清理分类,之后修复兴许还能用得上。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 4

工队进场加固

上杭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春连介绍,经现场察看,官田李氏大宗祠文物本体建筑墙体主要有青砖墙体、夯土墙体、青砖包土坯墙体三种类型。此次横屋坍塌主要原因在于百年难遇持续一天一夜的特大暴雨,河道来不及排水,水位暴涨,洪水浸泡土墙后,墙体软化,失去支撑力,致土墙坍塌。土墙拉动包在外面的青砖墙体、屋面一起坍塌。

02

几次修缮

村民李老头家离李氏大宗祠不过100米,他在这从小玩到大,69年里,宗祠看着他出生、长大、变老,他也看着宗祠从省级保护文物,升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在他记忆中,宗祠里的人流总是络绎不绝。每年过年至清明期间,各地的李氏后人会回乡祭祖,近有两广、港台的同乡,远有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华人华侨。据管委会统计,目前还生活在稔田镇的李氏后人近1万多人,广东梅州五华一房是最大支系,有近20万人。每年,回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人数近10万,春分当天最多,高峰时一天有2万人。

福建“客家第一祠”雨夜坍塌背后:夯土浸泡超6小时,保险公司已预赔付300万元(组图) - 5

李氏后人回乡祭祖留影

而李文强幼时最喜欢祭祖,因为可以在宗祠前捡鞭炮玩,上世纪90年代的稔田还是破落的小村庄,迁往台湾的李氏后人回乡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让他“稀奇得很”。

村里老人这样描述李氏大宗祠的大体量——“如果要把宗祠所有窗户打开,要从太阳升起开到太阳下山,才能开完”。宗祠内有客房104间、客厅26间、3栋大厅,每个客房都供有各地宗支脉系牌位,供李氏后人回乡祭祖下榻。附近新修的祠堂,基本都会参考李氏大宗祠的样式。

两百年间,宗祠经历沧桑,充当过公社粮仓,也成为当地生产大队部,大门左右两扇镂花窗被水泥封住后又被疏通。1992年,理事宗亲重新成立宗祠管委会,担负起联络、接待各地李氏后人的任务。

宗祠也越来越老了。两个世纪的风剥雨蚀让宗祠主体多处破损,地面长期潮湿,部分墙基倾斜,壁画浮雕脱落。

宗祠的修缮,在李文强进管委会前,老一辈人就在想尽办法推动了。第一次是1910年,第二次是1984年,基本全靠李氏后人捐资筹款。由于地处棉花滩水库回水区,理事宗亲多次向上级部门争取维修资金。

2013年,宗祠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016年7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下文《关于官田李氏大宗祠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同意宗祠修缮工程立项。保护方案几经更改论证,从一开始的建筑整体擡高方案,最后确定为本体修缮保护设计。

2022年7月,工程队正式进场,项目预算658万元,修复历时近一年。去年6月,针对宗祠本体的第三次修缮终于完工——以最少干预原则,修旧如旧,屋面按文物原状修复垮塌檐口,更换糟朽檩条和大量破碎瓦片;墙体也按文物原状修复前堂、中堂和后堂倾斜青砖墙;更换围屋外墙断裂、缺失砖块,修复文物建筑外原有排水设施,防止墙基、墙体水浸。

李文强在宗祠从头到尾盯了一年,他想着修完应该还能再撑个五六十年,没想到这场罕见特大暴雨,直接将宗祠的东西横屋摧毁。

03

两种方案

如果没有这场暴雨,李文强本来计划马上着手宗祠三进厅中壁画彩绘的进一步修缮工作,请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和上色。这也是除宗祠建筑本体外,最有价值的文物部分。到时候,再举行组织大型修缮庆典,邀请世界各地的李氏后人前来。

李文强坦言,宗亲工作很大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和理事宗亲间的关系。几年前,为应对50年不遇的洪水,上级部门准备在宗祠外围建一道2米高的围墙,绝大多数村民反对,“觉得这样是把宗祠整个箍住了”。计划也就无疾而终。

李文强介绍,目前,李氏大宗祠有两套修复方案,第一是修旧如旧,在原地修复重建;第二是整体地基擡高加固,后者工程量更大,最终选择哪一种方案还需专家研判。幸运的是,2021年开始,福建省文物局在上杭县试点“文物保险+服务”模式,此次受灾后,县文体局已经收到保险公司预赔的300万元。

古建筑文物的日常维护一般靠文保员,李氏大宗祠由于设有管委会,由李文强和理事宗亲等11人维护管理,职责是接待李氏宗亲和游客;巡查、看管消防器械,防火防盗。

尽管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资金更多的还是靠宗亲筹款。宗祠日常的住宿旅游等捐款收入,基本足以负担几人的工资费用,每人每日50元到60元不等。

截至2021年底的统计数据,上杭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1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38个点,绝大多数属于砖木或土木结构,上杭常有暴雨洪灾,如何保护围屋这类传统结构建筑,成为一道难题。

对此,陈春连介绍,一是加强巡查,发现排水沟受堵问题及时处置;二是与文物专家探讨最优的文物建筑抢险加固和维修方案;三是逐步推进远程监控与智能预警项目;四是进一步探寻“文物保险+服务”的新型文物保护方式。

一位文保业内人士分析,本次强降雨集中地正好是赣粤闽寨堡围屋的密集区。在梅州,300多年的老围屋大夫第和500多年的方楼也在本次暴雨中被冲垮,类似李氏大宗祠的国保尚且无法完好,其他低等级文物现状又是如何,迫切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